■安鲁新 杨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切实提高改革攻坚能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坚持党的领导 树立改革意识
改革就是要革故鼎新、推动发展,打破一切制约发展的思维方式,更新一切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摒弃一切落后时代的过时做法,支持一切创造性的实践,进而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问题。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树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识,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坚持人民至上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迫切需要”,一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改革的主动性。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改革才有意义。
坚持守正创新 崇尚科学精神
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既要坚持守正创新,还要崇尚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基于三个“完全正确”的认知前提,才能做到“因正确而坚守”。创新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做到创新,务必坚持和崇尚科学精神,在改革攻坚过程中,用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手段来分析解决问题,这包括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收集各种数据、分析各种因素、形成各种措施,并结合实际,力求取得最有效、人民大众最受益的改革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 问需问计于民
改革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至关重要。除了用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手段分析处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问效于民。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人民大众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不是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着力提高改革攻坚能力的关键。
坚持系统观念 遵守党纪国法
改革不能单纯为改而改,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需要有大局观,把握好局部与全局、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既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还不因改革而破坏整体、影响协同,客观上导致系统不畅、阻滞发展或带来风险隐患。要遵守党纪国法,不能逾越底线和红线,不能打着改革的旗号,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胡乱作为,这是绝不允许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非一帆风顺,而是一场攻坚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和定力,积小胜成大胜、重细节抓关键,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将改革进行到底。(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