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2日
第03版:

多元参与 普惠共享 实现科普服务群众零距离

普惠共享

实现科普服务群众零距离

■本报通讯员

2024年,济宁市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精神,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优化科普活动 科普服务提质增量

发挥“全国科普日”品牌活动效应。动员各县市区科协和市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协、企事业科协等举办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全市各级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400余场次,活动数量连续三年“翻倍”式增长,位居全省第二。

打造“科学方舟”主题科普流动巡展项目。立足济宁地域特色,包含4大场馆12个主题,涵盖生物、地质、科创、物理等类别的科普展品172件。设计专属活动,打造特色IP,孵化“科普卫士”社群,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巡展活动融合、寓教于乐一体的沉浸式科普新模式。汇聚社会科普资源,“一县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形成“市级统筹、县区开发、社会参与、全域巡展”的展览模式,让群众享受送上门的科普服务。该项目作为全国科协系统市域集散中心典型案例在中国科协科普云论坛中推广,济宁市科协代表山东省作典型发言。

推动科普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依托济宁文化优势,探索“用文化说科普”新形式。争取上级科协智力支持,召开国家和省级专题研讨会,聘任省内外智库专家34人,构建“小中心、大外围”的智库研究格局,为科普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发“孔孟科学之光”“人民的运河”两条科普研学游线路,引入LBS+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化科普体验场景,增强研学体验的科技性与交互性,体验观众达2.5万余人,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和追捧。济宁市“科普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获评中国科协深化改革试点示范与研究项目,为科协组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机制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实施“科普惠农”工程。聚焦乡村地区、农民群体等科学素质薄弱环节,联合下派办实施第一书记科普惠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探索专家列单、基层点单、科协兑单、群众评单的“四张单子”工作模式,推动科技资源、人才、服务向乡村汇聚。共计举办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科普文艺汇演等130余场次,受益群众9.2万余人,深受农村群众好评。该项工作得到省科协主要负责同志签批,被评为省科协改革品牌A类项目,济宁市科协代表山东省在全国科普惠农现场会中发言。中国经济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12家主流媒体对该工作重点报道。

强化阵地功能 科普资源下沉见效

构建现代科技场馆体系。济宁科技馆运行十年,累计开展科普活动上千场次,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成为全市科技教育和科普宣传的主阵地。鱼台、梁山、汶上等3家县级科技馆开放运行,任城、兖州、曲阜、微山等县市区科技馆已经列入当地重点建设计划。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推动山推工程技术研究院、微山湖湿地科普馆、广育堂中医药体验馆相继对外开放,拓宽了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市、县配备科普大篷车7辆,流动科普展品200余件,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上百场次,受益青少年30余万人,实现科普资源从城镇到乡村的延伸,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智汇邻里”科普进社区工作。建设科普社区116个,坚持社区科普阵地、活动、资源一体推进,新建10家社区科普广场,新增户外科普设施200余件;制作、悬挂科学生活、垃圾分类、树木百科等标识16000余件,提升科普工作辨识度;盘活存量社区科普馆64处,维修设备500余件,新增便携式设备160余件,推动社区科普馆在县域内流动轮换。开展“民生需求+科普服务”,征集居民群众关注的科普需求,借助社区电子屏、网格、微信群推送科普资源。今年,全市线上科普平台累计发布图文、视频、动画H5等科普信息1300余篇,向全市9632个网格居民推送科普资源197轮次,实现科普全覆盖,走出“低成本、广覆盖、易接受、效果好、广参与”的线上科普服务新模式。

筑牢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联合教育部门实施“科创助梦 助力双减”行动、青少年“好奇心”工程、“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争取国家与省级青少年科技活动资源下沉济宁,承办山东省“与科学家同行”线上科普报告,为我市40所中小学配发科学体验资源包200余套,免费提供无人机科学实验、科普通识等科教资源500余学时。坚持牵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20余项科技竞赛项目,打造我市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金牌赛事体系”,32人在国赛中获奖,260人在省赛中获奖,获奖质量和获奖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市储备了一批科技后备人才。举办济宁市科学家青少年科技讲坛260期,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百校行148次,受益青少年10万余人,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科普教育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增强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深化工作协同 科普格局不断完善

健全科学素质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2024年济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台账》,征集主题科普服务30项,制作推送服务清单,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深化科普联合协作工作机制。持续实施主题科普联合行动,着力提升主题科普行动的质效。持续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城乡社区科普活动。联合市食药安办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做好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评议工作。

加强科普服务队伍建设。组织400名专家成立农业科技专家库、医学健康科普专家库、青少年科普专家团和科普艺术团,开展高质量科普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培育基层科技志愿服务队116支,注册科技志愿者10900余人,开展科普活动1220场次。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红帆驿站等,培训科技志愿者2680人,提升专业理论和科普技能。将科普服务成效纳入学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动员全市各级学会、协会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六进”活动400余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下一步,济宁市科协将聚焦创新土壤培育,深入推动科普供给侧改革,紧盯群众所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科普建设,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将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2024-09-0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9824.html 1 多元参与 普惠共享 实现科普服务群众零距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