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1日
第03版:

浩然正气的龙马精神

钱立海

何谓龙马,自古以来说法不一。有的说,龙马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特殊神兽,即“马身龙首”或称“马身而龙鳞”。

《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据说,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了八卦。由此,人们也很容易想到《西游记》里驮着唐僧取经的白龙马。

也有人说,龙马就是马,所谓“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也。”可见,古人把身高八尺以上的骏马称为龙。《吕氏春秋·本味》也有云:“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据说,汉武帝获得良马之后曾作《太一之歌》以为庆祝,其中就有“今安匹兮龙为友”的句子,这实际上也道出了中国古人更倾向于龙马合一的观念。

应该说,从古至今,龙的形象在中国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源自远古时代农业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渗透和互补,尚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行天者莫如龙,行地者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龙作为想象的动物,具有人类最为可贵的自由精神;马作为实用的人的工具,最重要的品质则是艰苦卓绝。将龙首定位为马首,这是自由与坚贞的统一。

《周易》中乾卦取象为龙,此卦主要描述与歌颂龙的精神,此卦的《象传》云:“天行健,自强不息”,就寓有自由与坚贞统一的精神。正是因为马与龙之间的这种精神特质上的相似性,马也很自然地被提升到龙图腾的崇拜高度,促成了龙马形象的合一。这一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

《楚辞》中不仅关于龙和马的描写甚多,还比较多地写到玉虬、白螭等。玉虬、白螭也即事实上的白马。据统计,在《诗经》的305首诗中,有51首涉及马者。可见,当时的军事、田猎、迎亲嫁娶、祭祀等各种事务中都高不开马。

事实上,《诗经》中有关马神崇拜和尊马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龙马精神的一种积淀。之后,从西汉刘彻到唐朝李白,天马之歌不绝如缕。再后来,便出现了“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的诗句,“龙马精神”遂之而出,并逐渐演变成一句成语。

此间,马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具有某种特定功用的形象,再到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审美对象的过程,并成为“自由、奔腾、劲健和蓬勃的生命力的象征”。

胸怀浩然正气,笔写龙马精神。“龙马精神”,既是龙的精神,也是马的精神,它融合了两种动物的禀赋与气质,它刚健、勇猛、昂扬、激进,它是龙和马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才得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

2024-08-31 钱立海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9744.html 1 浩然正气的龙马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