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鱼台讯(通讯员 朱琳)为破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缺乏、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鱼台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起以城乡“两长”为基础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区分城乡“分类”推选,实现基层自治体系化。结合城乡基层治理差异性特点,采取分类施策、协同推进的方式,按照“个人自荐、联合考察、公开公示”程序,重点从党员、退休干部、无固定职业低收入者中推选“两长”。在城市,一个楼栋单元推选一名单元长,一座楼推选一名楼长,从单元长中推选楼长,10个城市社区174个小区推选单元长2391名、楼长786名。在农村,以街巷为单元推选巷长,234个行政村推选出巷长5097名,村均21名,每名巷长包保20户群众,实现全县9万农户全覆盖、包保无死角。
科学制定“四大”职责,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避免出现“两长”工作任务过多过重,充分发挥“两长”左邻右舍熟悉、掌握情况及时精准优势,明确城乡“两长”基础信息(社情民意)采集员、群众工作宣传员、特殊群体服务员、安全隐患排查员“四大员”职责,逐人发放聘任证书,鼓励做好发现问题“吹哨人”,力所能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建立帮带制度,根据社区管理、群众服务等重点工作需要,明确390余名镇街机关干部、包村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作为工作指导员,结对帮带,保障城乡“两长”队伍源头活力。
创新打造“管用”平台,实现管理考核长效化。积极为“两长”开展服务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线上开发集“发布公告、信息统计、上报事项”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鱼水情”“两长”服务平台,将信息化手段与综合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两长”管理扁平化、智能化;线下打造具有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的“两长”议事亭(角),实现办公灵活化、服务最大化。制定差异化考核办法,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个等次进行季度评定,“优秀”和“称职”等次比例分别控制在20%和60%以内,年内累计3次基本称职或2次不称职等情形的及时淘汰退出并补齐配强,确保有进有出。截至目前,调整城市“两长”873名、农村“巷长”1023名。
强化履职“双向”激励,实现工作保障制度化。建立表彰激励长效机制,按照“一年一次”的原则开展年度表彰,县级表彰分“模范两长”和“优秀两长”两个类别,表彰比例为5%,镇街层面按照“优秀两长”类别,表彰比例均为5%至10%,对受表彰的城乡“两长”进行披红戴花,颁发荣誉证书,给予适当物质或现金奖励。建立工作补助自然增长制度,在原有每人每月30元至120元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年限,每增加1年,工作补助每月增加5元。畅通政治激励渠道,对表现优秀的“两长”,在发展党员、社区工作者招聘和“两优一先”“两代表一委员”推荐时优先考虑,并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激发“两长”队伍干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