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第02版:

生态先行 增收有“稻”

——任城区唐口街道“稻+”产业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周广慧

“3、2、1,放蛙喽!”8月10日,伴着一阵阵欢呼声,一袋袋黑斑蛙被放入稻田,在任城区唐口街道谢刘庄村,一年一度的稻田放蛙活动拉开帷幕。“现在是最适宜放蛙入田的时节,今年蛙田基地规模比去年扩大50亩,达到200亩,预计需要放蛙1万只左右。”济宁润唐青蛙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晓飞兴奋地和记者算起账来,这不仅规模扩大了,“蛙田米”销售模式还实现了向订单农业转型,粗略测算下来,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每亩蛙田至少可增收300元。

水稻与青蛙共生共育,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稻田可为青蛙遮阴供凉、提供优越的生存空间,青蛙则可以捕食害虫、疏松土壤,蛙粪还能当作肥料,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稻蛙间形成了相互供给的生态系统,既省去了稻田的肥料成本,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产出的大米绿色生态、口感营养俱佳。不仅如此,经过6年涵养和培育,小青蛙们还吸引来白鹭、苍鹭等众多动物聚集到蛙田基地生活,区域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好,稻田产量高。卢晓飞从个人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外出务工创业经历,搞起了“稻+泥鳅+蛙”共作模式,这不仅是晓飞的生计,也成了致富的门路。这几年养殖青蛙价格好,送到城里超市、大型餐饮店卖15元至20多元一斤,每亩纯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是原来单一种植水稻收入的12倍。经过6年的实地养殖,由原来的活物养殖到现在的全静态饲料养殖,大大提升了青蛙的产量。蛙池内种植水稻,蛙粪可以滋养水稻,生长周期减短,挤压了杂草生长空间,同时青蛙可以捕杀害虫,有利于有机水稻的种植,泥鳅与青蛙和谐共生,喂蛙剩料可喂养泥鳅,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大大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如今,卢晓飞的济宁润唐青蛙养殖有限公司注册了“稻泥蛙”商标,种植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200多亩,有机水稻、生态泥鳅、青蛙主要销往南京、南通、常州、成都、南昌、杭州等地,每年亩产值5万余元,亩净利润3万余元,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区30多家公司。

2024-08-20 ——任城区唐口街道“稻+”产业蓬勃发展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953.html 1 生态先行 增收有“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