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文闻
产品使用测试不用在现实场景里完成,在全息投影里就能实现?
日前,记者走进济宁高新区铭德工程机械互联网虚拟中心现场,眼前的全息体验式投影展厅,依托企业自主开发的行业内首个模拟特殊使用场景系统,可以还原产品在矿山、林业等多个场景以及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应用体验,就如同坐在挖掘机驾驶室里一样,亲身感受设备在森林、海洋、矿山、月球的施工效果。
“现在呈现的各类施工场景,正是我们定制产品在现实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山东铭德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凤国表示,工程机械互联网虚拟中心是2024年承接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揭榜挂帅”项目,通过虚拟研发平台,实现从零部件到整机全链条研发、设计、开发一体化,研发周期缩短20%以上,研发成本缩减20%以上。
“工程机械互联网虚拟中心建成并应用的虚拟仿真研发平台和模拟场景,为企业进一步优化定制产品适配性提供了有效助力。”韩凤国说。
据记者了解,铭德多功能拓展设备柔性智造项目为2021年省优选项目,由山东铭德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包含工程机械互联网虚拟中心和柔性智造车间。主要建设履带移动破碎站等6条生产线,购置AGV、装配机器人等设备60余台(套),其中履带移动筛分站和履带移动破碎站通过工程机械互联网虚拟中心研发,获得2项山东省首台套核心装备认定,实现国产化替代。公司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主要用于矿山、市政等领域,远销日本、德国等60多个国家。项目投产后,可年产移动破碎装备1000余台,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1亿元,并带动就业200余人。
实现柔性生产,离不开数字化驱动。“虚拟仿真研发平台和模拟场景的建成运营,为企业进一步优化定制产品适配性提速。此外,企业搭建的数智互联云平台,在实现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同时,还能为工程机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集采、集销等服务。”韩凤国说。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模式由于批量大,生产线相对固定单一,很难满足客户个性化、小批量的订单需求。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不断转变,工业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让“个性化定制”“小批量生产”“一件起订”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变为现实。
针对全球高端装备市场需求多样化、特殊化的特点,山东铭德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专注特殊工况柔性智造,围绕特殊工况相关领域特殊化、极端化的施工难点,针对性定向开发全系列产品,解决国外技术封锁“卡脖子”问题,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施工需求,外贸出口连续三年保持25%的增长。2022年,企业引进香港兆德国际集团投资,并与日本中山株式会社合作共建高标准数字化整机生产线,启动建设多功能拓展设备柔性智造项目。
项目建设发展中,济宁高新区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扎实开展靠前指导、联合服务,及时解决各种堵点卡点问题,推进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我们成立了项目推进保障专班,协调区有关部门,积极对接省市发展改革委和电力公司,迁改了经过厂区东南角的高压线,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中梗阻’,项目建设提速推进,仅用6个月就建成2万平方米数字化车间,并协助企业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名片。”济宁高新区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何英俊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助推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并成为国际行业标准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