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第04版:

从传统政德思想中汲取锤炼党性的力量

■汪亚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中国传统政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思想、人文精神,可以为当今的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让党员领导干部从中汲取锤炼坚强党性的精神力量。

借鉴汲取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从中华民族诞生开始,就十分重视“德”的重要作用。《尚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表明古代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张。后世中国历代士大夫都重视修德、践德,“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不患无位,患己德不修”。党员干部锤炼坚强党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古代先贤治理智慧与现代政德建设的有机结合,借鉴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夯实为官从政根基。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的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很早,至少在商周交替之际就已经产生了。《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以此为标志,民本思想不断成熟完善。孔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论语》记载:“所重:民、食、丧、祭。”孔子在这里借助尧表达了“重民”的思想,强调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要以民为重,粮食、丧礼、祭祀等与百姓有关的事情也很重要,说明重民、亲民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党员干部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勤政爱民的思想。清代官吏周其华说:“人官一方,则受一方之寄。必为民出力,自强不已,而后不为民病。”是说官员只有勤政为民,才能让民众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政德思想的精华。“勤”是为政者必备的德行,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勤政”的重要性,《左传》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明要想使百姓生活好,必然离不开勤。党员干部要时刻增强担当意识,把对党忠诚、勇于担责、造福人民作为根本的政治担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学习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廉洁从政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重视“廉”的作用,《尚书》中提到人的九种德行时,其中之一就是“简而廉”。《孔子家语》指出:“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古代的君子都视廉政为做官的基本操守。《周礼》中提出要做一个好的官吏必须做到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孔子倡导礼治,反对贪欲,崇尚清廉,他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廉洁从政思想,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4-08-1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564.html 1 从传统政德思想中汲取锤炼党性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