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中韩美术协会、中韩地区经济协会、中国中名联集团共同主办的“中韩建交32周年纪念艺术交流展”活动,在韩国国会隆重开幕。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有韩国国会议员,也有中韩数十位知名书画家、企业家。
其中参加活动并在展会发言的书法家王悦强,字仲毅,号朴平,斋号真元堂,1957 年出生于济宁市嘉祥县大张楼镇。他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也是鸟虫篆艺术研究院院长王祥云的大弟子,鸟虫篆第四代传承人,全国鸟虫篆考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悦强还是中国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中国名家艺术联盟签约书画家,北京鸟虫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级顾问,中华志愿者协会理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在接受《文化周末》记者专访时,王悦强介绍,他从8岁时跟父亲学习书画和飞白鸟虫书,是飞白鸟虫书第三代传人。
距今9000年前,贾湖古人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刻写的符号,延续着中国古人“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的文明史。鸟是远古人类崇拜的神,古人借助鸟的神通,将鸟与文字结合,与天地交往,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祛邪纳福,创造了中国文字艺术鸟虫篆。
鸟虫篆作为中国古文字艺术,起源于商周时期,是由图腾文、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一种特殊书体,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是青铜文明的象征。
提到民间鸟虫篆并不流行的原因时,王悦强解释道:“鸟虫篆是贵族文化、吉祥文化、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并未在民间普及。鸟虫篆是中国书法艺术源头之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鸟虫篆在古代应用于符节、书信、仪仗、礼器、生活用具、建筑构件,大量的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鸟虫篆从商周到秦汉使用了1200多年。如果从图腾文字算起,有6000余年的历史。
鸟虫篆是书手刻意追求的一种崭新艺术意念,形虽华美,而不逾矩。郭沫若、容庚等古文字学家认为,鸟虫篆是中国书法的源头之一。鸟虫篆是先民们用文字艺术形式讲述故事、表达心声、畅想未来而进行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是解码古代文明的秘密钥匙。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一道,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传承者和贡献者。
鸟虫篆书法利用笔势顿挫,于屈曲蜿蜒中表达书写者刻意追求的一种崭新艺术理念。整体造型匀称多姿,丰纤有致,形华美但不失规矩严整,在书法艺术之中另辟蹊径,独显光芒。
鸟虫篆书法盛行于青铜器铭文书体中,曾引领商周时期中国文字艺术的方向,创造了青铜时期的辉煌,是诚实守信文化的原点。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秦始皇废除六国文字,独把鸟虫篆保留下来,成为大篆、小篆、刻篆、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8种通用文字之一。汉代也将其作为古文、奇字、隶书、左书、缪篆、鸟虫书6种通用文字之一使用,可见对鸟虫篆的重视。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中,鸟虫篆艺术将神奇美好的造字故事,浸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储存在生活的寻常日子里,融化在人们的血液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命的底色。
这些制作在不同载体上的文字艺术,既悬浮于苍穹,又深藏于人世。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期盼,以及理解和创造,融入文字本体,赋予更深远、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把现代人带入到对文化初创的追溯中 ,达到贯通古今的勾连,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
王悦强的鸟虫篆书法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不断创新、创造。形神兼备的鸟虫篆,既有篆书的磅礴气象,又有鸟虫的灵巧姿态,二者在交融中到达了全新的境界。王悦强表示,希望自己能不断突破,不断进步,把鸟虫篆艺术和济宁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