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第01版:

开“创新花” 结“产业果”

——济宁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王粲

济宁是一座创新之城,处处律动着创新的脉搏。

汇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济宁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硬核科技与现代产业的紧密融合,让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开出“创新花”、结出“产业果”,激荡起澎湃新动能。

研发投入攀升

引燃创新加速动力源

近日,兖矿能源“深部煤炭数智化高效开采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济宁历史上首次,同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项技术成功突破世界煤层采高最大5.5米的技术极限,实现8米以上的颠覆性突破,全球首次完成深部厚煤层数智化开采。

“通过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创立支架与围岩耦合理论,优化设计方法,创新包含抗冲击立柱在内的液压支架结构,辅助开发三机协同、设备群组协调控制软件,使装备配套更贴合现场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兖矿能源设备管理中心技术质量科科长余铜柱说,这项技术已支撑兖矿能源建成12处智能化煤矿,累计建成112个智能采煤工作面,减少井下人员2800人。同时,该技术还出口到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主要采煤国家,助力国内外煤炭智能开采产量达2.8亿吨/年,有力支撑了先进产能的释放。

在济宁,还有许多像兖矿能源一般的企业,正以滚石上山的毅力持续投入研发,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奋蹄疾进。太阳纸业“莱赛尔纤维溶解浆制备技术”、鲁抗医药“反式乌头酸制备技术”、山推股份“全液压推土机”入选“山东好成果”,在全省推广;华勤集团等企业项目正在冲刺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有4个项目获省科技厅创新药物研发专项支持,居全省前列。

我市聚力突破“卡脖子”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以来,我市围绕突破19条核心产业链“卡点”,帮助企业提炼梳理堵点卡点,论证研发项目、优化研发方向。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加力攻关一批前景好、层次高、带动大的重大关键技术,与企业一道冲刺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颠覆性”技术、“进口替代”技术等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引导企业重研发、敢投入、勇创新。

校企牵手合作

激活协同创新倍增器

位于汶上化工产业园的洲蓝环保是一家专用化学品研发生产企业,企业研发的微晶材料广泛应用于焦炉煤气净化、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等领域。眼下,企业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研发的“微晶材料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

“我们通过与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的微晶材料,具有可再生能力强、寿命长、无危废、成本低等特点。目前,企业年产能达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高端吸附剂生产研发基地。”山东洲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李绪庭介绍。

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基于此,我市围绕主导产业,绘制“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征集发布需求信息1000余项、成果2000余项。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牵线搭桥”,对接高校院所85家,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197次;新引进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等大院大所在我市新建实体化创新载体9家、总量达到56家;对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等专业化高校院所,引导驻济高校院所等靶向对接全市产业链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4项,激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能。

平台人才聚合

强化产业创新硬支撑

记者了解到,我市多家企业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的深耕细作与突破创新,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山东益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高品质针状焦和碳基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研发并批量生产“高能量密度负极焦”,销售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近日,该公司被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批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又一突破。

“今后,我们将携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东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碳基新材料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为推进山东省碳材料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产业聚集,引领碳材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济宁持续发力。围绕“231”产业集群布局,整合科技力量,集中优势资源,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运行,兖矿能源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勤集团神州轮胎获批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兖州天意机械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益大新材料入选省技术创新中心,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2家、总量达796家,创新链的“好技术”正在加速成为产业链的“好应用”。

我市不断优化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项目,高规格举办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科技人才节、引智联盟海外引才恳谈会等活动,实施“人才科技政策进企业”专项行动,建立科技人才智库,配备人才服务专员,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今年以来,引进高端人才团队11个,争取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15个,新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7个。开展政策宣讲16场,服务企业200余家,惠及人才500余人,这些都为我市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主体培育增强

壮大创新发展主力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更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孵化链条,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辅导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科技领军企业突破100家。

为支撑科技型企业更好发展,我市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服务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19年我市正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目前全市加入该项政策的合作银行已达38家。今年,各合作银行已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51笔、共13.6亿元,数量、金额均居全省第2位。

金融“活水”支撑科技型企业“多点开花”的同时,市科技局进一步提升科创服务质效,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检测成本,推动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用户达到2398家、入网设备达到2928台,落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补助政策,推荐全市423家企业争取补助资金4230万元,着力护航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

2024-08-08 ——济宁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143.html 1 开“创新花” 结“产业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