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3日
第03版:

曾庙的“一贯”坊与“一贯”匾额

图文 张承文

嘉祥县曾庙前广场西侧的“一贯心传”石坊,是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所立。

“一贯心传”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说法,是指中国历史上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曾子、颜子、子思子、孟子一脉相承的“心传道统”。唐代韩愈首倡儒家道统说,弘扬“仁义道德”。这个道统,比较经典的表达就是《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称为“十六字心传”。那么,这16字又是什么涵义呢?

“人心惟危”中的“人心”,是指现实中的人心,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实中人心受各种欲望、私心杂念的诱惑,容易偏离正轨。“道心惟微”中,“道心”即人天赋的、区别于禽兽的“明德”之心,也就是道德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仁、勇、俭、勤等等。比如孟子所说的“四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一般来说,“心传道统”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认为人的本心(即“道心”)是善的。同是大儒,荀子主张“性恶论”,便不能与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并列为道统传承的人物。人心本善,且很隐微,但容易受外界的熏染、诱惑而变坏。

“惟精惟一”,是说道心易变,所以要精确谨慎、一心一意地把握住,使其不脱离正轨,必须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功夫来把握。“允执厥中”是指在行动中确保时时处于最恰当的状态,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对策。

这个道统决定着中国古代统治天下的“治统”与司法活动中的“法统”。心传道统,堪称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取向,也就是人道原则,在当今世界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至今仍有一些国家秉持“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背离了人道,唯利是图,造成了大量人道主义灾难。

“心传道统”思想由朱熹集其大成,他作《四书集注》,作为道统的传承载体。“四书”通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反映了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思想,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道统传承人。

“四书”以曾子的《大学》为首,朱熹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至于《大学》的来历,程颢、程颐认为《大学》精义是“孔氏之遗言也”,孔子传承下来的。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的说法,把《大学》重新编排加工,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是说,《大学》首章“经”的部分是孔子的话语,由曾子记录下来;后十章“传”的部分,是曾子阐释“经”的话语,由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

曾子真正领悟了孔子思想的精髓,这从《论语·里仁》的一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去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忠恕”,也就是“仁”。所谓“忠”,是对待他人尽心尽力,而“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作为道统的重要传承人,其“忠恕”之道也应该是“心传道统”的精髓所在。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就不会背离人道原则,不违“道心”。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这跟孔子的“恕道”高度一致。

雍正皇帝题写的“道传一贯”匾额,高悬于曾庙宗圣殿内显著位置,也是在褒扬曾子在道统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殿内有一副楹联,对曾子的传道地位进行了精辟总结。这副对联是:执中精允,列圣渊源,约言之统于一贯,故从往者法绍唐虞;止善明德,诸贤授受,广推之衍作十章,则开来者道传思孟。

“执中精允”取义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此联意为:精诚坚持中正之道,这是渊源流传于诸位先圣的,是一以贯之的“心传道统”,因此可以追溯到往古,其法度继承于唐尧、虞舜。

“止善明德”取义于《大学》“止于至善”“明明德”。意为:《大学》主张达到至善境界,弘扬光明品德,《大学》精义诸多圣贤传承,曾子作十章来阐发其思想内涵,从而开启了子思、孟子的“思孟学派”。

这副楹联高度概括了曾子在上传孔子、下启思孟的道统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之所以被尊奉为“宗圣”,也就是这个原因。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要像《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发扬自身的美德,并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大家,助推全社会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人人“以修身为本”,以曾子倡导的“三省”“慎独”等方法修养好自身,这就是在践行“心传道统”。每个人都这样做,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促进实现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

2024-08-03 图文 张承文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7811.html 1 曾庙的“一贯”坊与“一贯”匾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