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1日
第01版:

为114万劳动者 撑起工伤“保障伞”

本报济宁讯(记者 宋娜 实习记者 胡心怡)7 月 19 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惠民生 暖民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 6 场),重点介绍了济宁市工伤保险在保障职工权益、助力企业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

今年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 20 周年。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构成,肩负着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使命,犹如为劳动者精心编织的“防护网”,稳稳筑牢的“平安盾”,为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强力撑起的“保障伞”。近些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工伤保险工作,将其置于重要地位,持续完善政策体系,积极拓展覆盖范畴,不断优化经办服务。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 114.2 万人,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5.59 亿元。

作为全国工伤预防工作的试点城市,我市在工伤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人社局与交通、应急、卫健、住建等多部门紧密合作,通过建立工伤预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该计划针对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开展了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工伤预防培训800余场,覆盖人员达6.7万人次。

在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方面,我市同样不遗余力。特别是针对农民工、老工伤人员以及新就业群体,济宁推出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群体通过“平安计划”等实现了工伤保险按建设项目参保的全覆盖;老工伤人员则被全面纳入统筹管理,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新就业群体,如快递员等,济宁市也优先引导他们参与工伤保险,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是我市工伤保险工作的又一大亮点。通过连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企业用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工伤补偿标准的持续提高,如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确保了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体现了政府对职工的深切关怀,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大动力。

服务的持续优化也是我市工伤保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简化流程、减少所需材料,工伤认定的效率和便利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工伤认定所需材料压减60%,办理时限缩短近50%。同时,我市“暖心劳鉴”服务品牌的打造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就近办”试点的成功实施,更是让职工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2024-07-2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6684.html 1 为114万劳动者 撑起工伤“保障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