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第07版:

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

用活农业信贷担保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坚持“四聚焦四在前”工作思路,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农业农村,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我市新增担保额40.37亿元,占全省25.61%;在保余额78.24亿元,占全省20.97%;累计担保额268.75亿元,占全省14.43%。三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是全省唯一一家累保突破260亿元大关的地市,在全省县(市、区)新增担保额排名前20强中,济宁占据9席,业务量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聚焦机制联动,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走在前”

持续深化“政、银、担”三方合作机制。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以“市县乡村”四级农担工作体系为主体,以“政、银、担”协同推进为驱动,多级风险防控管理为保障,部门、政策、科技三大要素为支撑,形成“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农担工作“济宁模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省内首创“政、担”干部交流挂职工作机制。以邹城市为试点,积极与邹城市委、市政府沟通,经邹城市委组织部研究,由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业务经理到邹城市财政局挂职任副局长,专职负责邹城市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助力邹城市年内新增农担贷款项目604个、金额5.22亿元,稳居全省第二。

试点打造市重点帮扶村农业产业发展党建联合体。在嘉祥县试点启动“党建领航 金融赋能”助推乡村振兴行动,省农担业务骨干担任“下乡进村金融特派员”,着力打造下派帮扶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截至目前,该活动已为嘉祥县33个村投放农担贷款2589万元。

聚焦惠农利农,在强化“三农”金融资本支撑上“走在前”

创新打造“粮食全产业链业务”,助推齐鲁粮仓建设。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以粮食规模种植为切入点,顺应“产购储加销”全链条融资需求,创造性推出全国首笔粮食全产业链授信贷款项目,首批授信担保4000万元。

重磅推出“强村贷”,大力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大田托管”模式带动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累计支持422个党支部合作社担保贷款2.47亿元。

着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强力助推农业现代化。推出金乡大蒜、鱼台稻米、微山渔湖产品、梁山鲁西黄牛等39个特色农担产品,累计产业担保规模均超过10亿元。

深入做好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围绕沿黄肉牛生态养殖、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渔业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等重点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农担提供担保、合作银行按照低利率放贷,已累计向梁山肉牛养殖产业投放农担贷款17.35亿元,向微山渔业养殖产业投放农担贷款11.61亿元。

聚焦模式创新,在培育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

科技支撑,线上产品跑出担保“加速度”。联合青岛银行推出“鲁担云贷”、线上农耕贷等线上担保产品,重点支持粮食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等经营主体,全省首笔“鲁担云贷”成功落地汶上县。

技术筑基,丰富数字金融应用场景。联合恒丰银行开发全流程线上化“银担直连”系统,生成标准化电子仓单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破解企业普遍缺乏传统标准抵押品的问题,全省首笔山东农担与恒丰银行银担系统直连业务落地金乡县。

人才赋能,聚力打响兵支书品牌。在全市试点推动“鲁担惠农贷——兵支书强村贷”,解决兵支书带领村集体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全省首个农担支持兵支书政策“鲁担助军惠农贷”落地梁山县。

链式发力,增强内生发展主动权。以核心企业为杠杆,推广“供应链+票据+担保”业务模式,逐步织密全市涉农主体的供应网络。

聚焦风险防控,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基本盘上“走在前”

搭建风控体系,精细管理防范风险。充分发挥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各镇街金融挂职副镇长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打击逃废债机制、农担项目应急转贷基金等机制,筑牢担保事业发展根基。

运用技术手段,数据赋能防范风险。采取“大数据+人工”风险审查模式,为客户生成大数据报告,实行360度精准画像,最大程度识别项目造假、虚增数据等风险。

创新保后管理,科学有效处置风险。创新引入保险公司分险机制,探索“银行+担保+保险”金融模式。目前,全市累计代偿率为0.2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朱楣 李超冉

2024-07-18 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6481.html 1 用活农业信贷担保助力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