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张勇 高爽)近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孙自强带领团队,为一例乳腺癌术后继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实施了鲁西南地区第一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消肿效果显著,为淋巴水肿患者带来治疗福音。
据悉,患者张女士半年前曾于外地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辅以化疗,近两月来出现右上肢肿胀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受限,曾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排除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曾给予中药、西药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每晚因上肢肿胀疼痛而难以入睡,非常痛苦,手掌因肢体肿胀,已经不能握拳。后经多方打听,来到了济医附院血管外科。入院后行上肢淋巴造影,提示患者目前已经是上肢淋巴水肿ICGⅢ期,超声科张磊医生给予术前超声定位,排除手术禁忌后,决定给予患者行右上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因需要吻合直径约0.2-0.5mm的淋巴管,因此这类手术属于超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在显微镜放大20-30倍镜头下进行。在长期处于硬化水肿状态的组织中寻找毫米级的淋巴管,不亚于大海捞针,对医生理论知识、临床操作、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孙自强指导下,该院麻醉科、手术室、超声医学科密切配合,颜井伟、温哥华医生为该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从当日上午9:20持续到下午4:20,经过整整7个小时的精细操作,顺利完成,术中采用了淋巴管与小静脉的端端吻合、套入式吻合、“八爪鱼”吻合等吻合方式。术后当天晚上,患者上肢胀痛感便消失,未再影响患者睡眠。术后第一天,患者便已经能够握拳,手掌及前臂肿胀消肿效果非常明显。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济医附院血管外科淋巴水肿外科治疗技术取得新突破,为鲁西南地区淋巴水肿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目前,该院已完成术前诊断团队、手术团队以及术后康复团队的建设。
孙自强表示,淋巴水肿是指由于某些部位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液体在组织间隙异常增多导致的局部组织水肿。根据病因学可分为原发性淋巴水肿和继发性淋巴水肿。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小腿、上臂、生殖器、颜面部等,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外观似大象皮肤,早期患肢肿胀,抬高后可减轻,晚期患肢肿大明显,表面角化粗糙,呈橡皮样肿。随着淋巴水肿病程增长,淋巴水肿得不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发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致残。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重新建立肢体淋巴液的回流通路,从根本上改善淋巴回流性问题,减轻淋巴水肿,已经成为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主流手术方式。目前,该手术在全国能开展的医院较少,大部分淋巴水肿患者没有手术治疗的就医渠道。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医师已系统进修学习,熟悉掌握了该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