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谢劼
近年来,鱼台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精心用才,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与文化共舞
走进鱼台县市民中心尼山书院,袅袅琴声入耳,刘琪一边拨动琴弦,一边为观众讲述古琴的前世今生。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通过公益讲座可以让大家了解古琴,传承文化。”刘琪介绍说。为了传承好古琴文化,刘琪编著了《古琴入门教程》《琴歌》等书籍,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也免费开放,参观者可近距离观看古琴的制作过程,感受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刘琪先后获得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才,刘琪对古琴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鱼台县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鱼台县创新推广“人才培养+孵化”模式,多维度拓展文艺人才队伍,推进文艺人才库建设,着力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文艺讲座、作品研讨、专场展演、采风活动、对外交流等,培养了一批在市级以上文艺界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文艺人才,从而形成了“鱼台文艺英才”“鱼台文化之星”“鱼台文化名家”三级文艺人才培养梯队。近年来,共评选出“鱼台文化名家”“鱼台文化之星”“鱼台文艺英才”100余名。
人才和产业同频
夜幕降临,鱼台县一处研发中心里灯火通明,齐建光博士正带领企业研发人员加班加点研究生产工艺,争分夺秒攻坚技术难题。
“在齐建光博士团队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合成氯丙酮的反应动力学及连续化工艺的重大突破,在国内率先攻克了这项‘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为企业增加利润超过100万元。”济宁康盛彩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齐建光博士自2022年1月来到济宁康盛彩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来,致力于技术领域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长期带领团队深入企业科研一线,以突破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为重点,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和测试数据,陆续参与研发了氯酮无溶剂连续化合成工艺技术、丙烯新材料连续化合成工艺技术、卡巴匹林钙连续化乙醇回收及产业化技术以及鱼油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技术等科研项目,氯酮无溶剂连续化技术实现了傅克反应工艺在无二氯甲烷溶剂下的绿色、高效、连续化生产。这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效帮助企业培育和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大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鱼台县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县战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和平台项目质效提升计划,推动了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扎根鱼台、奉献鱼台。目前,鱼台县共建成博士后平台6家,其中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累计招收博士后人才17人。在站博士后累计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开展研究课题14个,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入选牛顿基金中英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个,获批科研项目20多个,实现成果转化新增产值逾亿元。
人才在田间领航
“评选职称不仅证明了我的技术水平,更是对我带领村民致富的认可。”获评新型职业农民农艺师中级职称的蒋高峰举起证书高兴地说。
2011年,在外务工的蒋高峰决定回乡创业,他不仅带领乡亲们种植辣椒、洋葱等特色农产品,还义务为农户讲课培训农艺。目前,蒋高峰及其合作社共种植小麦、玉米达5000多亩,2023年,合作社共生产优质小麦上千吨,销售均价比传统品种每斤高0.1元,亩均增收200多元。
通过品牌化战略,蒋高峰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积极开展稻麦精深加工,注册“旺湖西”商标,采购先进的碾米机和检测设备,由“卖原粮”向“卖品牌”转变,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近5年来,鱼台县蒋庄村人均收入从1.2万元提升到2.8万元,村民的“庄稼袋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钞票袋子”。
近年来,鱼台县在职称评定时,针对在农业种植产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土专家”,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以工作实绩、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实践经验为依据,更看重“种了多少田”“技术硬不硬”“带动多少人增收”等情况。截至目前,鱼台县已有24名农民顺利获评职称,其中4人获评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