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第06版:

越河街道

深化传承保护 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

■本报通讯员 季淑琦

任城区越河街道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拥有国家级4A级景区南池公园、3A级景区顺河清真东大寺、省级历史文化名街区竹竿巷街区等文化名圣。近年来,街道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全力协助推进“运河记忆”项目建设,大力招引文旅产业项目,聚力抓好整体环境秩序提升,打造运河文旅经济集聚区,激活运河文旅资源新动能。

守护历史瑰宝,深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制定街道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方案,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台账,确保文旅资源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已挖掘整理普查资源40余处,其中建筑与设施类8处,历史遗迹类16处,人文活动类4处,旅游购品类6处等。围绕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在聚永巷打造传统文化“五清”廉洁文化一条街,持续开展文化“两创”志愿服务活动,让文化力量融入居民生活。围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绘制街区文化地图,在核心区域积极申报和传承非遗项目,为竹竿巷社区、西大寺社区、兴隆社区申报社区非遗示范点,建立运河文化“草根”人才库,将林家湾炖鱼、孝泉清真烧鸡等文化传承人纳入台账,通过对运河手艺人、运河美食、文物古迹的宣传推广,吸引自媒体运营者、网络红人到辖区打卡引流。

绽放文化魅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依托运河书屋、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精准对接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辖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围绕辖区居民文化生活需要,文化站带领各社区成立30余支文化队,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社区志愿者、网格员、文化队伍开展“我们的节日”、黄河大集等主题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依托“运河夜校”打造年轻人的“少年宫”,开设书画、古琴、烘焙、茶艺、汉服文化、八段锦、古典舞等50多个类别的课程,成为大家的“充电站”“服务站”和“交友站”,让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有了新去处。

突出典型引领,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焕发新活力。街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平台和载体,创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居民生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竹竿巷社区依托传统文化一条街、非遗课堂,组织文化名人常态化开展文化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竹竿巷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开启微改造,将传统文化元素融于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小区功能,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由民生工程向发展工程转变,让社区重焕活力。兴隆社区制定美德信用体系,围绕好榜样好故事、好活动好场景、好社区好家园,持续开展剪纸、钩织、太极、腰鼓、柔力球培训等活动,弘扬非遗文化,展现非遗魅力,延伸传统文化生命力,让美好生活跃然展现在新时代的画卷里。街道还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网格、非遗过大年等活动,帮助辖区下岗职工、困难家庭增加收入,让非遗老手艺成为致富新产业,增强社区文化感召力,以高品质社区文化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提质升级。

2024-07-11 越河街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933.html 1 深化传承保护 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