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鲍童
当下已进入主汛期,降雨频发。连日来,山东省气象台、济宁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7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面对突发性强、来势猛、降水时间集中的短时强降水,及时、高效排水,对防范城市内涝、消除道路积水、保障市民正常生产生活尤为关键。
“虽然这一会儿雨下得也急也大,但是积水的地方感觉并不是很多,并没有给市民出行带来较大影响。”“感觉今年这次强降雨并没有给城区内的街道造成长时间的积水,有积水也很快就排干净了”……采访中,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
“据防汛指挥系统监测,去年汛期主城区累计出现的积水点20余处。此次降雨,路面只出现了10处左右短时积水点,数量明显减少。”市城市管理局市政科负责人宋保坤介绍。7月6日接省气象局降雨预报后,晚8点主城区定点布防车全部到位,老运河顺河门、洸府河及老运河湿地3处橡胶坝全部塌坝运行,65座泵站值守人员全部到岗。
7月7日,接市气象台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和强对流黄色预警后,市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随即发布城市防汛橙色预警。橙色预警发布后,住建、水务、交警、消防救援支队分管负责人在城市防汛指挥中心会商研判。城区66个户外大屏滚动播出预警信息,18处立交桥涵包保人员到岗值守,主城区960名网格员驻守网格开展巡查,及时清理雨水井排水口漂浮物和垃圾,确保排水通畅,对重点积水路段采取掀开井盖、井箅和利用强排泵车实施道路积水强排。环卫人员积极参与,跟进做好雨后道路积水清理。
“火炬路、太白楼路雨水引入泵站,经东郊泵站排入洸府河。去年,对泵站进行升级改造,东郊泵站总的排水能力达到32400立方米每小时,能够及时、高效排空收集到泵站的雨水。”市市政园林养护中心泵站管理所所长张治海介绍,7日突降暴雨,市局直管的14处雨水泵站满负荷运行,确保及时清排积水。
“七下八上”正是防汛关键期,是防汛最吃劲的阶段。而防汛之责,不仅仅在汛期。据介绍,今年3月中旬,我市即提前对市县两级城市防汛人员配备、物资储备、风险点排查整治等11个方面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对下穿式立交桥涵、河道闸坝、强排泵站等重点部位逐一明确包保责任人和值守人员,易涝风险点实行“一点一专班一泵车”包保,定岗定人定职责。
为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启动实施主城区20个城市防汛项目,新建泵站2座、改造提升道路雨水管网5条、整治积水点9处,全面开展排水管网错接混接等问题整治、管网清淤、泵站检修、雨水井清掏及防坠网安装,确保城市排涝设施功能完好。全面排查建筑工地风险隐患,落实深基坑安全支护措施,抓好在建工地和新建建筑周边排水管道检查,防止砂浆淤堵影响排水,对主城区2023年群众投诉地下车库漏水积水的15个小区,逐一完善落实整改措施。我市还采取“模拟场景+实战演练”方式开展城市防汛应急实战演练,不断加强汛期应急处置能力。
“为强化智慧支撑,升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发挥防汛指挥系统作用,通过前端感知设备,汇集气象、雨污水管网、泵站闸坝运行、河道水文等信息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城市防汛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宋保坤介绍,通过主城区城市防汛指挥调度系统,不仅能第一时间了解天网、气象、水文等预警信息,还可对城区65座雨水泵站、18处下穿式桥涵、16个河道闸坝、18个易涝点、7个污水处理厂等点位运行状态、积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指挥调度、分析研判能力和应急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