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8日
第02版:

匠心巧手补“光阴”

——听金乡县档案馆单娟娟讲述她修裱档案的故事

单娟娟参加全国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修复)大赛现场

几年前,我曾接待过一位前来查询革命历史档案的老人,事关他本人待遇的切身问题。查阅目录后,找到了相关文件,老人顿时喜上眉梢。随后到库房调阅纸质档案,拿出档案一瞬间,我们不知所措,由于档案年代久远且档案纸质原因,纤维断裂,破损严重,有些字迹难以分辨。看见老人失望的样子,我那时便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档案修裱技能掌握起来。

勤学善思 不断提升档案修裱水平

经过大量翻阅调研,我发现馆藏老旧档案破损、变形、掉色等问题比较普遍,修复工作迫在眉睫。随后,我又争取到馆领导的大力支持,马上邀请了专家、团队来我馆培训档案修裱技能,同时修裱馆内破损档案。我也开始学习档案修裱技术。看着专家实操,我有些不在意,总以为简单,然而档案修裱恰恰印证了“眼高手低”这个成语,浆糊糊了、档案 (报纸)破了、 接口太宽,出现崩、空壳等等,各种意外层出不穷。面对新工具、新技术,我意识到自己错了,从那时起我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翻笔记、查资料、咨询专家,跟着团队一遍遍练习。从浆糊调制到选纸,从修补到托裱,从裱台到上墙,在练习中记录成功与经验。恰逢山东省档案馆组织举办“守正创新杯”档案修裱技术基本技能竞赛活动,济宁市档案馆设分赛场,我积极参加并荣获“优胜奖”。同年11月参加山东省档案系统“守正创新杯”档案修裱技术基本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成绩的取得,使我感到十分荣耀,但这不是我修裱工作的最终目标,我期待在更高的平台上再接再厉,继续提升水平。

精益求精 刻苦钻研成就匠心巧手

基层档案馆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但是我们明白,要实现档案修复的高质量,仅凭经验是不够的。我通过查阅各类修裱规范,利用新媒体观看古籍修复、字画修裱等,寻找修裱的共同之处,认识到档案修裱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比如浆糊调制、纸张选择,以前都是估计,差不多就行。通过系统学习后,浓度、水量、纸张选择等都用标准进行量化,有效解决了仅凭经验办事的问题。修裱的工序多达十几道,本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俯身在工作台上,修复破损档案,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日复一日不断地重复着调浆、去污、修裱、上墙、下墙、压平、剪裁、装订……每一道工序都按照相应的规范,严格遵守档案修裱原则。我导入精益求精的理念,以“绣花”精神在细节上下功夫,不断地上浆、剔除多余补纸、撤潮、排实、压平,终于把补纸搭边的接口宽度从最初的5毫米精确到标准2毫米,并且粘接牢固,进一步提高了修裱档案的质量。看着一页页破损的纸质档案重焕生机,我深刻认识到档案修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勇创一流 助力档案保护更上一层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心血和汗水的付出,换来了个人和我馆档案修裱事业的硕果累累。三年来我多次组织档案修裱培训,常态化开展档案修裱工作,分享日常经验,现有6名业务骨干掌握档案修裱技术,壮大了馆内修复技能人才队伍,有效地保护了馆藏档案,且先后多次承担了中国档案学会组织的为周边兄弟档案馆修复档案的任务,也获得了一致认可。2023年8月,金乡县档案馆代表队,作为全国唯一县级队入围全国档案工匠技能大赛决赛并荣获大赛优秀奖。此次入选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做好档案修复工作的信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相互学习,贯彻落实档案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一步领悟了档案保护精神,创新了档案修复技艺,提高了我们的档案修复水平。令我敬佩的是,此次大赛的工具竹起子是刘小敏老师亲手削制的,棕刷是刘老师亲自煮制后修剪的,这种精益求精、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学习。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荆秀昆在颁奖典礼上说:“作为特邀,来自基层的金乡县档案馆代表队在比赛过程中操作基本规范、失误较少,作为一支县级档案馆队伍实属了不起,也反映出基层档案修复工作还是大有作为的。”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自信,相信在未来,随着档案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档案修复技术的不断提升,档案修复行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档案修裱技术是修复破损档案的主要技术,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如今,接力棒交到了像我一样的“90后”的手中,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每一件待修裱的档案恢复它原有的面貌,找回属于它的“光阴”故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必将以初心守档案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为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4-07-08 ——听金乡县档案馆单娟娟讲述她修裱档案的故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731.html 1 匠心巧手补“光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