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6日
第02版:

一片匠心守兰台

——听档案老兵赵志强讲述他的故事

光阴荏苒,时光穿梭。一转眼我在金乡县档案馆工作36年了。正像毛泽东主席说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感慨时间的匆匆、太匆匆。作为一名从事档案工作的老兵、默默奉献的兰台人,记录下历史令我骄傲,丰富馆藏让我自豪,传承文化使我倍感欣慰。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颁发的烫金大红证书,鞭策我在守护档案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记得1988年我刚入职时,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进了档案门,就是档案人。年轻人有责任、有决心、有信心学好业务知识,把档案工作干好。”带着沉甸甸的使命感踏上档案文化的传承之路,工作中我虚心向前辈请教,向同事学习,渐渐掌握了做好工作的技术和本领。

把档案“请进来”

2017年 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 71 集团军某旅,看望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队官兵时讲:“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王杰“两不怕”精神,建党百年之际,王杰精神被列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金乡是英雄王杰的家乡,我是听着王杰的故事、唱着学习王杰的歌曲长大的。为让英雄事迹代代相传、英雄精神光耀中华,馆里决定进一步丰富王杰档案资料。我经过多方打听了解,选择去韩义祥先生家征集。韩义祥是王杰的同学、战友,王杰牺牲后的事迹报告会、宣讲会,报纸、广播、电台、网络采访的绝大部分内容都由他提供,同时他还是《王杰》一书的作者,档案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我先后6次去其家,共同探讨征集的范围和门类,指导他规范整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共整理了 1200 余件(册),其中大部分为原件,并且首次向社会发布。2017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之际,我又精心筹划了一场隆重的捐赠仪式,市县广播电台和新闻网给予全方位报道。

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金乡县人民在中共金乡县委的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兴水利,将一个“洪涝旱碱”的地方建成河湖相连、土地肥沃的江北水乡。为把光辉的历程保存下来,记住金乡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我一直坚持收集这一时期的珍贵照片史料,征集到刘广良先生保存的老照片。刘先生痴迷金乡历史文化,保管的资料、照片等800余件(张),涵盖内容丰富。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金乡人民各项生产活动、兴修水利、畜牧发展、林果生产等内容,还有工交、供销、企业生产和支农服务、民兵武装的照片,填补了馆内空白。

让档案“走出去”

金乡馆藏印章档案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各方面原因整理不够规范、利用率也不够高。新档案法颁布后,我就将印章档案全部按规范收集整理,让印章档案“走出去”。

为发挥印章档案的独特优势,打造出一些宣传精品,我主动与各部门联系对接,把档案宣传出去。例如,在同县纪委联合举办的展览中,使用了1952年“平原省金乡县节约检查委员会”的印章档案,并加入当时金乡县委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展示了我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认真落实党中央决定,大力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真实情况,并以这枚印章档案为起点延伸到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让参观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极大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主动与宣传文化部门对接,提供了1956年4枚乡级扫除文盲协会的印章档案,生动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的扫盲运动,那些“子教父”“夫帮妻”的识字活动场面,配上当时下发的一些文件和照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对学习文化的渴望,增强了今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将档案“留起来”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档。档案是中国厚重文化的积淀。家庭档案是和平盛世、文明家庭的标志。近40年的档案职业生涯让我对家庭档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获得了荣誉。例如,我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把自己保存的尊师重教的照片发到同学群里,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大家都十分感动!结合自己家庭建档的经验,在档案员培训、驻村联建、群众走访中宣传家庭建档的益处,与他们共同分享,受到了很多群众的关注,有的已初步建立起来。我相信,一滴滴清水定能汇成江河,一棵棵小树会慢慢长成一片森林。

板凳甘坐卅年冷,青灯黄卷为传承。回想起从事档案工作的岁月,倍感骄傲和自豪。使命和责任一直在督促我探寻历史的脉络,触摸记忆的纹理,传承红色基因。我坚信:只要凭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就一定能迎来档案的百花满园!

2024-07-06 ——听档案老兵赵志强讲述他的故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681.html 1 一片匠心守兰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