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6日
第01版: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塑强高质量发展优势

——二论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聚焦重点任务,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不断为济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强新优势。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事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事关山东、济宁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要求山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求实效”,为山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经济大市,济宁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近年来,济宁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更大力度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可以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济宁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我们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济宁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凡事有其要,执其要者事成。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抓好贯彻落实。要强力推进制造强市首位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实施“干部助企攀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突出抓好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储能装备等核心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力突破工业母机、稀土和碳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要坚决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含绿量”“含金量”。要培优育强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强力推动金融赋能,大力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要持续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做好供需对接、消费升级、政策保障等工作。要加快推进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更大气魄构建新时代大济宁发展格局,引领带动全市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要强力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更大幅度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强势崛起。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思想的指引。新征程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好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定能推动济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塑强济宁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辉煌篇章!

2024-07-06 ——二论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676.html 1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塑强高质量发展优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