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体儒
关心关爱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泗水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泗水县妇联创新推出“微爱妈妈”陪伴成长模式,招募“微爱妈妈”团队,结对陪伴帮扶留守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探索出一条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新路径。
搭建“微爱妈妈”工作体系
点亮大山里的一束光
“欣欣,在家了吗?”“微爱妈妈”颜颖来到泗水县星村镇于家庄村,推开欣欣家的门。欣欣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得益于留守和困境儿童精准摸排机制,她被纳入台账管理,成为全县2145位需要帮扶的儿童之一。为实现像欣欣这样的儿童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泗水县制定留守和困境儿童识别标准、纳入流程和管理台账,每半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1次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家庭发生变故的儿童。
“我们县委书记赵鑫也是一名‘微爱妈妈’呢!关爱保护留守和困境儿童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同是“微爱妈妈”的孔祥红兴奋地说道。泗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工作,将“微爱妈妈”陪伴成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党建责任清单、“为民十件实事”,建成妇女儿童活动阵地166处,在全县13个镇街全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40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配备妇联主席(儿童主任),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
“像颜颖、孔祥红这样的‘微爱妈妈’,全县一共有507名,她们来自机关单位、医疗教育领域、社会各界,历经招募、培训、评估等多个环节。”县妇联主席张睿超介绍。
创新“陪伴成长”帮扶模式
呵护阳光下的每株幼苗
欣欣敏感、胆小、缺乏自信,非常渴望得到关爱。在2023年的一次“写下微心愿”活动中,欣欣写道:“我们这里都是山,书上说,山的那边是海,我只从电视上看见过海,却不知道大海真实的样子,真想去看看。”那天,颜颖把欣欣的心愿写在了本上、记在了心里。到了暑假,颜颖带着欣欣坐上了去日照的大巴车。“在海边金色的晨光中,欣欣开心极了,第一次主动拥抱我,并对我说‘颜妈妈,谢谢您,我长大了也要做个像您一样的人’。”颜颖动情地说。
这种场景在“陪伴成长”过程中并非个例。小诺诺的妈妈离家出走,父亲去世,与奶奶相依为命,“微爱妈妈”卓红十分关注她的学习情况,以“妈妈”的身份去参加家长会,加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定期与老师沟通交流,小诺诺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多次考进班级前五名。一株株幼苗,在“微爱妈妈”如阳光、似雨露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在十余年的摸索中,“微爱妈妈”陪伴孩子成长工作不断完善,已经发展为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陪伴模式。
构筑“儿童关爱”保护矩阵
扎紧有温度的防护围栏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泗水县各相关部门始终站在全局高度,切实履职尽责,探索长效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保护。
“我们开发了‘泉乡智慧未保’管理系统,根据未成年人不同类型需求,实行红黄蓝绿‘四色管理’,实现动态调整、紧急干预、精准救助。”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梁磊说。“在妇联等县直部门和镇街、村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依托妇女儿童活动场所成立家庭教育工作站,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与专家面对面,帮助和引导儿童家长正确树立家庭教育理念,科学掌握家庭教育方法,依法履行家庭监护职责。”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庆泉说。通过实施“温暖小屋”建设,为346名儿童打造了相对独立、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空间,有效改善生活学习环境。为满足项目条件的残疾儿童家庭改造康复训练房间,配备基本型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器具等,累计完成101户“康复小屋”建设。
在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妇联组织牵头抓总、各单位联动配合下,“微爱妈妈”、公益组织努力付出,全社会每一个分子爱心接力,留守和困境儿童有了更好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有了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