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在岁月的长河中,档案如同一座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希望。它们不仅仅是纸张和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时间的印记。尽管我并非专职的档案工作者,但对于档案工作的深刻认识,始于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次接触与体验。
2020年,我尚在部队服役,被抽调至团部政工处协助工作,在那里,我第一次走进档案的世界。机关大楼里部门众多,参谋部、政工处、财务等各司其职,彼此间紧密相连。初来乍到的日子里,为了迅速熟悉环境,我花了不少心思去记忆每个部门的具体位置。然而,在这众多房间中,有一个地方却让我印象深刻,只需一次便牢牢记住——那便是档案室。大楼里的房间门扉大多千篇一律,但档案室却独树一帜。它的大门厚重而坚固,充满了科技感,不仅配备了指纹识别系统,还有密码锁作为双重保障。每当我经过,都会被这扇与众不同的大门所吸引,夜晚这间房的灯也经常亮着,我心中不禁充满了好奇。
后来,在临近老兵转业之际,我负责协助整理审查转业老兵的档案。这些档案记录着老兵们从军12年甚至16年的所有信息。从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体检表,到嘉奖、三等功等立功命令等材料,每一页都见证了他们在军旅生涯中的成长和付出。当我拿起他们的档案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手中的沉重,更是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沉淀。他们的奋斗历程、光辉事迹都活跃在档案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对于档案审查工作,我更是细心谨慎,深知任何一件资料的缺失都可能直接影响到老兵转业后的选岗安置。因此,我和战友们“挑灯夜读”,逐行逐字地仔细查看每一份档案,档案室成了我们夜晚的“长明灯”。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档案工作者的不易和重要,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用专业和细致的态度守护着每一份档案。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每一位老兵的尊重和关怀。
2023年,我考入泗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让我再次与档案工作结缘。那时,退役军人人事档案正紧张有序地从乡镇武装部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转交,我也有幸参与了阶段性的工作,对现代档案工作有了不同的认识和体验。硬件设施方面,我开了眼界,档案室配备了温湿度测试仪、除湿器、防磁柜等先进设备,确保档案保存环境达到最佳状态。管理和服务方面,档案室也下足了功夫,为了方便档案借阅,建立了完整的电子档案目录系统,借、阅、查、调都有详细的记录和规范的程序,这一系统使得档案的查询和借阅变得方便、快捷、准确,为日常提档或调取、查阅档案资料,尤其为做好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伍老兵查证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局里的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徐徐展开,为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首先,对现存档案的目录、编号以及原始资料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完善和校核,确保每一份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接着,还有精细的扫描和图片整理工作,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形式,使所有的档案都在电脑上有了清晰的备份。现在,需要查找某个人的资料时,只需在电脑上进行简单的搜索,相关档案便能瞬间呈现于屏幕上,不仅方便了我们的工作,也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变革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兰台人对档案工作如何更上一层楼的不懈探索。这不禁让我感慨,“挑灯夜读”的日子或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去年,泗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被评为山东省档案业务建设先进单位。
一本本档案,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历程;一页页纸张,凝聚着一个个珍贵的奋斗故事。在恒温的档案室里,我见证了档案工作的严谨与专业;在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我见证了从纸质到数字的蜕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档案工作将会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拓宽了服务的边界。我们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