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第02版:

守住济宁人的运河记忆

——档案守护者张盟的故事

张盟(右)向济宁老字号“马大兴”经理马勇赠送其编撰的《济宁老商号》一书。

编者按:为庆祝第17个“6·9”国际档案日,中共济宁市委办公室(济宁市档案局)积极开展2024年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参加“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档案工作者积极响应、踊跃参加,撰写了一批高质量文章,本报现开设“档案里的初心故事”专栏,选登部分优秀作品,激励全市档案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履职担当、默默无私奉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力量、展现兰台作为。

■本报通讯员 刘晓燕 刘艺伟

张盟,一位市政府办公室干部,长期从事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对济宁地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也是一名执着的档案守护者。

情有独钟,致力于档案事业的深耕细作

张盟出生成长在济宁老运河边,从小经常在竹竿巷、南菜市一带玩耍,耳濡目染济宁市的老市井文化。同时,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对他的爱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奶奶是任城区南张一带剪纸艺术的传承者,奶奶经常给他讲述老济宁的生活习俗和风物故事。他的父亲练习书法60多年,对地方文化颇有研究,幼时,父亲经常带着他串街走巷,讲述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的名称由来、历史变迁,济宁古城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悄然在他心中播下了探索本土文化的火种。

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他,自小便对收藏有着独特的情愫。从贴纸、贴画、卡通书到小人书,这些童年的宝贝是他最初的收藏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单纯的邮票、连环画收藏只是藏品的数量上的积累,并不能实现收藏服务社会的目的,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反思中,他开始转向济宁地方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自2008年起,他全身心投入济宁地方历史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与保护,至今已有十七载春秋。当被问及所收藏的档案资料的数量时,他笑言不能以数量来计算,因为在他看来,档案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数量统计。不论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一枚卡片、一封信件、一份文件,每一份档案都是老济宁静默而有力的见证,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不可复制的记忆,值得被永远珍视与传承。

全力以赴,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探索与推广

致力于担当与创新,他专注于深耕运河文化的广阔天地。他资料收藏广泛而细致,精心分类为三大板块:实物档案,涵盖日常印记如刻字茶缸、古朴脸盆、茶盘、锦旗、袖章、名牌、产品包装、陈年酒瓶等;纸质文献档案,包括往昔文件、各类生活票证(如粮票、发票)、毕业证、证书、奖状、名人信札、日记本等历史见证;珍贵照片档案,从清末开始,跨度100多年,记录了济宁老运河的旧时光景与古城街巷的沧桑变迁。

随着资料积累的日益丰富,他开始着手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在济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诚挚邀请下,他以执行主编的身份,积极参与“济宁记忆”系列丛书的策划与编纂,全权负责文字写作、资料收集、修图、排版乃至封面设计、校稿等,历时5年匠心打造了《微山湖老照片》《济宁老照片(清末-1949)》《济宁老街巷》及《济宁老商号(工业篇)》四本力作,形成了“济宁记忆”系列丛书。《济宁老商号(工业篇)》一书25万字、1000余张图片,开创性地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老济宁19个工业行业的发展历程,详细记述了216个老商号,再现清末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运河文化影响下的济宁市区工业发展的盛况,为地方商业史的记录与传承树立了新标杆,是20年来济宁运河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被济宁社科联评为2022年度济宁市社科类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济宁市历史文化资源,2023年10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济宁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专班,他任运河文化分专班副主任,致力于济宁运河文化的专项研究。

通过多年来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他深刻认识到,京杭大运河作为连通古今的血脉,见证了国家经济与文化的辉煌发展。济宁,这座运河之畔的城市,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亟待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的探索。展望未来,他正在编撰《济宁老字号》,对济宁地区现有的老字号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弘扬济宁商业文化,筹备编著《济宁运河旧景》,意在借助现存的图像资料,真实再现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古城的独特风貌与历史韵味,继续为传承济宁运河文化贡献力量。

矢志不渝,革新档案管理之道

他不仅致力于地方档案资料的精心梳理,更将这份责任和热情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他从事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长达十余年,开创了“二全管理法”,为办公室档案工作树立了新标杆。

首先,是“所有类型文件全部存档”。只要是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制发的所有文件电报和审批件全部存档,只要是办公室收到的文件函件全部存档,不分大小和重要程度,无一遗漏,方便以后查询。二是“办文流程档案全方位留存”。该举措确保了经市政府办公室制发的每一份文件,无论其发布时间、编号顺序还是流程阶段,所有纸质记录均被悉数收集、系统整合并妥善归档,实现了文件形成过程资料的“零遗漏”。

尽管“二全管理法”的实施使得工作量陡增,但它为日后的文件检索与档案提取铺设了便捷之路。他不仅坚守档案管理的高标准,更不断寻求超越,他的严格要求为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铸就了坚实的质量基石。他所制定的管理规范与标准依然作为重要经验被单位沿用至今,见证了他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借鉴往昔,照亮未来之旅程

在张盟精心汇编的济宁文档宝藏里,我们通过账本泛黄的页张得以一窥玉堂酱园的发展脉络,通过官方地契的字里行间感受旧时济宁州官方公告的庄重,通过《东河工程纪要》的深沉笔触洞悉清代治理运河的智慧。这一卷卷档案,犹如颗颗明珠,串联起济宁辉煌历史的璀璨项链。

当谈及最为珍视的收藏,张盟无不动容地指向1949年济宁市欢庆新中国诞生的一组原照。这组照片,不仅定格了济宁市民对新中国的无尽欢喜,更是承载了对全民族而言不言自明的历史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深远意义。张盟坚信,通过收集整理档案资料,让现在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认识我们厚重历史和走过的光辉历程,激发人们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这是从事档案工作的意义所在。

2024-07-02 ——档案守护者张盟的故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260.html 1 守住济宁人的运河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