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中高新区校区 刘宝强
近年来,济宁学院附中高新区校区将儿童哲学、学习共同体、大单元教学、三单(预习单、学习单、练习单)设计等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优质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明确教育哲学,培育核心素养
儿童哲学是一种关注儿童思维、情感和价值观发展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儿童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5C核心素养,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审辩思维、创新素养,让学习成为一个积极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济宁学院附中高新区校区于2019年底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哲学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探索,打破现有课程的束缚,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辅导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去年,学校承办了济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聚焦团体辅导 护航心灵成长”主题研讨活动,后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23年度先进单位”。学校报送的“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哲学跨学科融合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例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实践证明,儿童哲学是启迪儿童爱智慧、爱思考等能力的金钥匙。它通过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考能力的训练,初步掌握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儿童逻辑与认知能力,以养成儿童在日后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以及“寻找自己的意义”。
走向深度学习,打造优质课堂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儿童在学习共同体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的课程变革,使课堂和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现实中存在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这两种低效的学习方式使一个个本来拥有无限潜能的学生最后走向平庸甚至成为学困生。学困生≠差生,而是缺乏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理念的引领下,依据深度学习实践模型,在前不久结束的济宁学院附中高新区校区两校三区同课异构活动中,杨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课堂上采用目标导向,引领学生通过自主与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并总结出古文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学习真正地在课堂上发生。确立课堂愿景,使课堂和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保障每一位学生真实的高品质的学习权。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整合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供学习共同体课堂研究的资源,成立了课程教学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质量促进中心、研究支持中心、资源服务中心,为实践“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提供保障。
优化教学方式,做到以学为主。教师成为问题的设计者、课堂的聆听者、话题的助推者,鼓励学生倾听他人寻找自我的声音,勇敢表达,使课堂呈现出共情、共生的样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从学生“学”的参与度,思维的广度、深度、关联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也会与哲思内核相融合,评价学生表现时借助“六维”评价法——乐倾听、勤思考、善提问、敢质疑、爱合作、勇表达,通过评价让课堂学习增值。
立足学生素养,探索减负路径
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系统研发实践探究作业。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各级部依据新课标精神,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各学科组长和集备组长的引领下,创新性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学生的作业。一二年级虽然没有书面作业,但是各种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三四五年级的作业也以兴趣性和创新性为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元特色发展,焕发品质教育
济宁学院附中高新区校区深入实施多元课程,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十德”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儿童哲学、心理健康教育、足球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多元课程延伸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瞄准“强课提质”的目标,坚持国家课程提质增效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体推进,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课后服务推行“作业辅导 +特色课程”模式,既确保高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通过开设经典诵读、书法、足球、篮球、小交警操、军乐队、朗诵、体育舞蹈、创意画、陶艺、百变魔方、儿童哲学等社团及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今后,济宁学院附中高新区校区将继续立足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以更多更新颖的方式,激励、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