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农商银行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联社党委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区域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大粮食稳产、乡村振兴、制造强市等绿色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争做“支农支小主力军、县域金融排头兵、乡村振兴主办行”,为济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农商银行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344.84亿元,较年初增加62.89亿元。
润泽绿色农业
赋能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麦浪滚滚,与蓝色天空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联合收割机正在不停地来回穿梭收获粮食,一粒粒沉甸甸的麦粒,流水般送入收割机仓储内,到处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收了小麦,行情好就直接卖给当地粮库,收购小麦普遍都是现钱结算,需要充足的流动资金,这260万元贷款真是及时雨啊!”家住泗水县杨柳镇的张某经营一家粮食收购中心,在农商银行资金支持下,建设了近百平方米的粮库,但是建设粮库和囤粮占用了大量资金,眼下又是粮食收购的黄金时期,资金瓶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难题。泗水农商银行了解到张某的难题后,立即启动贷款调查程序,为其发放“财信担保贷”260万元,帮助其抢抓农时、不误生产。
全市农商银行聚焦“种植、收割、收购、存储”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链条式”服务,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以更高质量金融服务赋能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加大需求调研,以党建共建为契机,加强与辖内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发挥149名脱产挂职副镇长作用,结合“金融辅导”“普惠金融推进月”“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等活动,落实客户经理“驻村办公”工作机制,走村入户全覆盖对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信贷资金送到“田间地头”。用好信贷产品,大力推广“政策性”信贷产品,加大“强村贷”“农耕贷”“农机贷”等惠农信贷产品投放,创新推出“按揭农业贷”“收粮贷”“金种子丰收贷”“农业保单质押贷”等产品,加快推广“济e贷”“信e贷”“农耕e贷”等线上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农业机械更新、粮食收割、收购储存等方面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881亿元,约占全市金融机构的30%,支持农户19万余户。
滴灌绿色发展
助力打造更高质量“齐鲁样板”
“美丽泗河·牛楼印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兖州区牛楼村,该村依托泗河绿色发展带,探索“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打造占地3000亩的花海彩田景区,带领村民入股建设苗木繁育基地、花卉交易市场、“牛楼味道”生态农庄,采取村集体参与、全民自愿入股、收益分红方式进行运营,推动村民年人均增收2万元,带动村民就业人员2000余人,将原来的泗河荒滩地变成了花香四溢的3A级景区。该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等称号。兖州农商银行强化与该村想干事、能干事的村民的日常沟通联系,全力支持已授信客户干事创业。目前,向牛楼村企业授信额度3000万元;为承包土地规模种植的农户、自主创业农民、创业个体工商户等发放经营性贷款82笔,发放金额3548.9万元;发放消费类贷款110笔,发放金额1082.4万元。
全市农商银行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将金融服务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持续助力打造更高质量“齐鲁样板”。以省联社“四张清单”获取对接为引领,推广“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普惠金融全覆盖工程,创新“信用+”体系支持乡村振兴模式,将个人信用、社会治理参与度等与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挂钩,以小额普惠贷款撬动农村治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乡村治理“软环境”变成融资“硬实力”。实施“四对接”全覆盖活动,“济宁审计中心对接市级科局单位,农商银行总行对接辖内各乡镇(街道),基层支行对接辖内村委,客户经理对接农户”,充分发挥“移动金融服务队”作用,借助智慧营销系统,组织客户经理深入村居、社区对接金融服务需求,推行全民授信,真正让村民信用分值变成贷款授信的“真金白银”。联合共青团济宁市委,在全省首创建设“青创服务站”,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青年群体提供青春梦想金融包,以信贷支持、创业咨询、就业培训、公益志愿等一揽子服务,助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实体贷款余额1147.76亿元,较年初增加76.3亿元。
深耕绿色制造
支持打造更高标准“齐鲁标杆”
位于梁山县的某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制造业相关成套设备、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工业机器人、制造机械设备、研发、开发、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是山东省瞪羚企业,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了融资危机。梁山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为企业迅速办理了2100万元的贷款,助企纾困,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繁贵”的问题,为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全市农商银行制定五大方面、33条措施,构建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出“加大信贷投放、扩就业促消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六大类、20条措施,让利实体经济,为中小微企业减负,助力强信心、稳经济、促增长。推行“1+11”服务新模式,审计中心、辖内11家农商银行协作联动,扎实开展“金融辅导”“普惠金融推进月”“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等活动,积极对接攀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工业信息化技改项目,坚持项目名单制、对接责任制、问题清单制,做到应对接尽对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成果转化贷”“技改专项贷”等信贷产品,扩大首贷小微企业覆盖面,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根据生产经营、资金回笼周期,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减轻企业集中还款压力,用好央行两项直达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发展添能助力。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00亿元,较年初增加54亿元。记者 赵星灿 通讯员 孟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