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项清
本报通讯员 张奎 孟庆武 摄影报道
近年来,微山县夏镇街道积极贯彻文化“两创”方针,推动文化“两创”实践,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坚持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与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有机结合,取得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让运河四大名镇之一的夏镇绽放新光彩。
坚持政府主导与文化活化价值释放相结合。首先是科学谋划,统筹实施。结合老运河夏镇段历史变迁与实际情况,全面梳理沿线现有建筑、空间功能、商业形态、环境面貌、人口结构,制定了“深耕运河文化沃土,留住运河文化记忆,建设特色文化城区”的总体方针,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统筹好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环境提升的关系。其次是文化引领,强化支撑。2023年开馆的微山湖大运河博物馆位于老运河夏镇段“双桥”之上,是全国唯一一座建在大运河上的博物馆。博物馆跨越古老的大运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博物馆设置了五厅三馆(微山湖大运河展厅、石刻展厅、临时展厅、水下考古展厅、渔家文化展厅,芦苇画制作体验馆、运河风情馆、微山湖文创馆),筹建期间,博物馆接收本地居民捐赠的散落在民间的文物16件,生动展示了大运河微山段河湖交错的鲜明特色和曾经创造过的灿烂文化。
坚持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升级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老运河沿线系列城市更新项目,推动形成了3公里大运河文旅体验线。运河湾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上是连接戚城、部城和东城的重要节点,也是当年漕船停靠的港湾,素有“金水湾”的雅称。2023年,夏镇街道启动街区改造,在保持原有肌理、尺度的基础上,仅用2个月的时间还原了这段街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完成立面改造1万平方米,路、水、电、网迭代升级,新增商户36户,富有地方特色的运河苇编、麦秸画、蒲草编织等文创产品得以重新面世,运河书吧、运河湾客栈、漕运广场、运河谣广场及星罗棋布的各类商户,形成了一条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碰撞的文化街区。在这里烟火、渔火、灯火相互交织、相映成趣,星空、河水、演艺动静结合、色彩斑斓。
坚持生态治理与提升城市品位档次相结合。老运河夏镇段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清运淤泥9万方,对淤泥进行筛选过滤,对河道出土文物进行统一保护、统一处理、统一保管,实施沿岸增绿提升行动,实现全线绿化景观全覆盖,老运河水系生态得到全面改善,一河清水及盎然绿意提升了沿河两岸居民的人居品质。老运河南端形成年代较近、建设标准过时、建筑群落无保护价值的青年片区实行棚户区改造,累计拆除房屋14.8万平方米,新建住宅3980套;开发运河九里高端商住小区,建设符合运河两岸风格色调的低密度楼盘,满足群众运河畔安家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