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3日
第01版:

文化中国行

碧水穿城过 新景入画来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济宁实践

走进南阳古镇,漫步青石板路,穿过让人痴迷的老街古巷,看粉墙黛瓦,南阳流水,烟笼人家,与美好来一场古色古香的邂逅。 ■记者 杨国庆 摄

■本报记者 梁琨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词作家乔羽的歌常常在运河两岸回响,穿越历史,传唱着济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步履更迭。

古时济州,以河立市、因河而兴。今日济宁,借着文旅发展的东风,大力整合全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及文物资源,深挖大运河文化价值,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潮中,重塑古时盛世,让历经沧桑的大运河重焕新生,让流淌千年的文脉浸润百姓生活。

轻舟荡漾在碧波之上,穿行在芦苇丛中。随着湖面渐行渐宽,水流渐缓,在水天相连之处、绿荫掩映之间,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古城映入眼帘,那便是南阳古镇了。

南阳古镇是微山湖中、运河线上最有特色的历史名镇之一,这里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弯弯的古运河似玉带纵贯古镇,形成了“河从岛上过、岛在湖中浮、镇在岛上居”的独特景观。

在古代,城镇依运河而建。元朝时建起南阳闸,明代漕运新渠竣工,南阳成了运送货物的码头。后明清两代,南阳“渔船、酒船、商船、米面船往来相接,聚檐林立如街市”。繁盛之时,南阳镇有皇宫所(现存)、皇粮殿、古运河闸、魁星楼、文公祠、不沾地旗杆等十多处名胜古迹,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曾在镇上逗留,并为马家店题写匾额。

如今,这些历史文物古迹,在保护中成为游人感受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了古镇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

“别看我家的烧饼看着普通,但它的表面涂抹了蜂蜜芝麻,酥软香醇,200多年前,乾隆皇帝享用时也说好。”每每讲起“乾隆御饼”,世代生活在镇上的张宁总抑制不住上扬的嘴角。他说,得益于这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南阳、来到南阳,也养活了他的烧饼铺。

谈笑间,突闻河中哨音响起,只见几十只鱼鹰“训练有素”,不时在水中窜上窜下,只几秒钟,浮出水面时便已叼上来一条鲤鱼……这种鱼鹰捉鱼的作业方式,在南阳古镇已经绵延数百年,但已不再是渔民谋生的手段。渔民们旺季捕鱼,淡季就加入镇上的旅游表演,向游客展现古老的运河文化。

近些年来,南阳镇挖掘古镇经济价值的同时,十分注重运河文化的独特内涵,把河湖景观的水韵和渔家文化的风貌相融合,开发出多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渔家婚礼、鱼鹰捕鱼、观荷放鱼……2021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南阳古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距离南阳古镇不远处,大运河穿独山湖而过,独具特色的湖光山色,在“流量”的助推下,一跃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圣地,不远千里到此感受传承千年的运河文化,旅游旺季时游客日流量足有10万人次。微山县因其独特的渔家文化,2024年被评为“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县级典型案例”。

如今,运河之上,记忆中的帆船变成游船,史料里的商贾变成游客,文旅项目火了,古老的运河活了。

230公里的济宁段大运河,居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汶上南旺是运河全程的最高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15世纪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河道总督衙门是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就设在济宁。清朝河道总督衙门署就在任城区古槐路上济宁市博物馆对面的院门口街。运河沿岸现存文物古遗数量繁多,东大寺、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潘家大楼、浣笔泉遗址……”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赵洪磊谈起大运河如数家珍,大运河穿城而过,留下无数“回忆”。

夜幕时分,泛舟古运河之上,两岸人头攒动,桨声灯影中的烟火气令人沉醉。途经东大寺桥、清平桥、玉带桥、南门桥、玉堂酱园等,耳畔是李太白的诗词,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时盛世,感受着运河两岸的繁华与喧嚣。

“我生在运河边,是运河的水哺育着我成长。乘船游览,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又有很大不同,两岸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这条河真的活了!”现定居北京的王女士返乡旅游探亲,特地带着女儿和外孙、外孙女感受“运河之都”的美与灵动。

南岸街上,鳞次栉比的摊位前不时有游人驻足。摆放着金蝉、螳螂、蝎子等编织工艺品的摊位旁,站着一位编织者,各色的彩绳在他的手中翻飞,不一会儿,色彩缤纷、活灵活现的彩编工艺品便已成形。

“彩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正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深受大家喜爱。”摊主唐师傅来自嘉祥县,时常到运河南岸街摆摊,边编织边售卖这些手工艺品。他说,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摆摊售卖,如今彩编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玩具。

厚重的文化,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青年才俊,也使得古老的运河文化得到全新表达。33岁的乔为家返乡创业,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开了一家“些好商店”。在他眼中,运河文化像是一座资源库,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用这本小册子把太白楼、古运河、声远楼等济宁文化地标印集齐,还可以现场录一段音频,生成一张带有二维码的明信片,寄进时光邮局。”乔为家说。

任城区依托6.8公里运河水域,整合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风景廊道。目前,已打造出运河灯光景观、运河夜游、运河戏院等项目,正在陆续推出一批有任城印迹、有历史记忆、有时尚元素的文旅项目,形成“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生动景象。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滋养着济宁和济宁人民。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葆有生机,历久弥新,济宁也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生动实践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06-23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济宁实践 文化中国行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4691.html 1 碧水穿城过 新景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