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霍家街小学 王彩霞
几何直观是小学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数学模型化,也能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迁移到理性,增强独立思考和数学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力求完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数形结合策略,认知呈现多元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凸显了数学课堂的本质,即数与形。数形结合有利于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融合。学生通过图形感受数学,可以降低理解难度。而对图形的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代数问题几何化,便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比如,在引导小学生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时候,借助数形结合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小芳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小芳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引导学生画图,学生明白方法一:总路程=小芳走的路程+小丽走的路程,也就是70×6+60×6。通过画线段图,学生还知道方法二:总路程=小芳和小丽的速度和×相遇时间,也就是(70+60)×6。
动手操作策略,直观感受数学知识。小学生年纪尚小,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以发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从属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借助一些实物道具,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抽象难懂。在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时,教师应该借助实物,引导小学生通过剪、拼、折等实践操作活动,对几何图形形成直观认识。比如,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借助动手操作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明白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把剪下的图形平移,平行四边形就转化成了长方形。找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化静为动策略,以动促思。如何化静为动?即运用语言文字串表达阐述一个图形,通过想象手段,将做怎样的运动变化,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实现图形的动态变化,使静止的图形动起来。运用变化的观点,创设一个动态的情境,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揭示图形本身的特征或者图形与图形之间的本质关系。例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认识直的线与弯的线,教学时可进行如下阐述:点的运动可以形成线。想一想,下面的每一条线可以由点怎样运动形成?用手比划一下。在纸上移动笔尖,能画出各种各样的线,请你画一画,并把画出的线进行分类。这是一个动态情景,它运用了语言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学生可以通过想象使静态的图形动态化。
运用信息技术策略,使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刺激学生感官。通过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呈现,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