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胡安国 李倩 黄德清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原护士长张霞巧用心思,反复实验,创新手术排烟装置,解决手术烟雾困扰,既能保障术中视野的清晰度,又有效避免手术烟雾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腔镜手术过程中,成功完成技术成果转化,转化金额10万元;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郑艳华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反复试验,设计出一种“双关节咬骨钳清洗牵开器”,能使双关节咬骨钳关节、缝隙打开的同时,不增加与内表面的接触面积,不滑脱、移位、断裂,已在我市多家医院推广使用;东院区神经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曹文慧与临床设备厂家合作研发,创新出具备电子监测功能的“一次性颅脑引流装置”,借助智能化信息手段,增设液面报警、精准计量、指标设置与监测报警功能,使脑脊液外引流的护理更加精准……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培育科研创新文化,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各个领域,不唯岗位、不唯年龄、不唯学历,最大程度调动各岗位职工的科研创新积极性,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营造出“人人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医院护理战线职工从临床需求出发,把科研和护理融会贯通,让服务内涵逐渐从单一临床服务向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延伸,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说起2022年研究这个手术排烟装置的初衷,完全是因为临床需要,就是想为手术室的‘战友’们减轻一些手术烟雾的影响。”张霞回忆道。
原来,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复杂手术逐步开展,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反应轻、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成为临床外科多种疾病首选的手术方式,而手术的完成离不开电外科设备如单极电刀、双极电凝、超声刀等。这些先进设备通过能量转换实现对组织的切割和凝血,产生了大量手术烟雾,其中包含一氧化碳、苯系物及丁二烯等多种毒性物质,影响手术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同时腔镜手术因空间狭小且高度密闭的状态使烟雾不能快速消散,也影响外科医生的手术视野,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等风险。
问题怎么解决?张霞多次观察总结手术烟雾的形成方式,并反复实验,创新手术排烟装置,解决手术烟雾困扰。经过数次改进,她找到更好的耗材类方案,在医院科研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了第一个腔镜手术排烟装置的转化。
“这个东西真的管用、好用,再也闻不到手术烟雾的味道了,比空气净化器还有效。”初期样品试用过程中,手术室的医生非常开心。之后,在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期间,医生们还追着张霞问:“你这个装置怎么还没到科室,我们都期待能早日用上,不仅有更加清晰的视野,还不耽误我们做手术。”
据了解,张霞和同事们发明的腔镜手术排烟装置合理利用手术室的负压设置,直接连接排烟管,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手术烟雾。产品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掌握,术中吸引流量可控,利于保持气腹压力,既保障术中视野的清晰度,又有效避免手术烟雾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主要适用于在腔镜手术过程中,使用电外科的微创手术,如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胸科等科室的微创手术。
来源于临床,造福于患者,是护理科研创新的初衷。医院护理部主任杨文红表示,手术排烟装置的成功转化,解决了临床中困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问题,是该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利用医院的物质条件完成发明创造、解决临床问题的成功案例,也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投身护理改革,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
在医院从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背景下,护理一线已连续12年开展护理金点子、特色项目、品管圈、新技术、新项目创新大赛,先后涌现出护理创新项目320余个,其中23项临床护理用具获得国家专利,11项成果在省护理创新改革活动中获奖,3项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是科研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医院将搭建平台、引育人才,以问题为导向,勇于创新,强化应用,促进更多护理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医院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