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出自明代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用在这里鼓励青年一代立大志、成大我,同时也凸显了志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志?《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志的本意是志向、意愿,引申为志气。关于志,许多古代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孔子,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直接表明了他对志的重视。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他论述了志和气的关系,指出只有保持坚定的志,才能有精气神。总之,历朝历代,立志都是士人们成就功业的重要途径。
为学须立志。《增广贤文》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非常不易的,需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进步。历史上,凡是学有所成的人都立志苦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时立志要发奋学习,认为唯有坚定志向才能学业进步。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向不坚定的人,聪明智慧也发挥不出来。张载认为,“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志向不远大,即使学了也是一无所获。王阳明更是直接指出,“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劳苦无成矣。”学习首先应该立志,不立志,就如同种树不顾树根一样,即便辛苦地培土浇水,也是白忙一场,没有收获。
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想在学问上取得成就,就必须立下远大的志向。做学问是非常枯燥和辛苦的,唯有志向坚定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取得成功。
成事须立志。 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确实,古往今来凡能成就事业的人,必定拥有坚定的志向。明代吕坤说:“士君子碌碌一生,百事无成,只是无志。”因此他激励子弟们“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清代李颙讲得更明白:“立志须做天下第一等事,为天下第一等人,志不如此,便是无志,志逊于此,便不成志。问如何是天下第一等事,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何是天下第一等人?曰能如此,便是第一等人。”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便是第一等人,做了第一等事。鉴于以前本草书籍的严重错误。于是,他立志要重新编撰一部医药书籍。为了进一步搞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李时珍决定遍访山川,进行实际调查,了解掌握各种药物的真实情况。在长期艰苦调查的基础上,李时珍终于搞清了许多药物的疑难问题,纠正了很多古书上的错误。历经27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终于编纂完成,成为我国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立志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立志时要注意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持之以恒。孔子十世孙,西汉官员孔臧教育孩子说:“人之进道,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人这一辈子,是进步还是退步,关键在于他的志向。有很多因素可以决定志向是否能够实现,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渐。二是切合实际。清代学者王永彬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立志一定要高远,否则很有可能就被不良环境所影响,难有什么作为。但志向一定要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否则,心气过高,往往会好高骛远,最终难以成功。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