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全社会为高考服务,所有事情都为高考让路,哪个国家的高考,也见不到中国高考的场面。
1979年我高中毕业,论学习成绩真不敢参加高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课本,不是全国统一的,各省是各省的教材。我1969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老家读一年级,到了二年级,父亲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内蒙古的教材与北京的就不一样,部队的子女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是笨笨磕磕地将就地读。
1973年,我们家又搬到了湖北的房县,我上小学五年级了。1976年,父亲又暂调西安,我又到长安区上学。3个月后,父亲又回到房县。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我总算将就毕业了。
那时候,小学到高中是9年制,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两年,而且,各省寒暑假时间也不一样。房县处在深山里,农忙时学校放假,让学生们帮助家长干农活,我们这些部队子女也入乡随俗。
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商量考还是不考,几个人都觉得还是别丢人了,不报名。1978年的年底,正为高考犹豫不决时,父亲的工作又调动了,全家搬往西安的长安区,这回可以逃过高考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道:“我问过了,像咱们家的这种情况,因工作调动,可以去新的地方报考。考上考不上去试一下,无论结果如何,你参加过高考,对自己是个交代,也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高考当天,我骑着自行车从部队所在地王曲,来到20公里外韦曲的长安一中。学校里除了考生,没见有家长陪伴,路人也没谁关注。我到这里没几个月,也不认识谁。
考试铃声响了,稀里糊涂,出出进进,折腾了两天,总算考完了。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感觉如何?我回答:别考个零分就不错了。
等高考分数公布,我一看总分16分,想想这9年,今天用这个省的教材,明天用那个省的教材,断断续续能接上实属不易了,16分是对9年寒窗的交代。
人生是多样性的,变数很多。有时我在想,如果当年高考成功,我的人生轨迹将是另外一番情景。要说真正意义的学习,是1979年从军入伍后,部队开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系列教育。这时候,我才真正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读书。
1982年,我退伍回到地方参加工作,就琢磨着报考成人教育。幸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与陕西省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办了新闻专业班。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过关,大专读完,接下来又考本科,5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本科学历。
人生,觉悟很重要,觉悟了就去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肯下功夫。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也大可不必都挤在这根独木桥上,学习之路有许多。
当今的时代,为肯学肯努力的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只要努力,人生不会因为上不了大学而黯淡,而是熠熠生辉,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