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董文宇 李晓晗
日前,记者走进曲阜市王庄镇中五行村,放眼望去,一块500亩的“大块田”格外显眼。“我们这块地搁以前都是一家一户种植管理,人力物力搭不少,收成还不一定好。现在通过统一管理,我们还有时间能外出务工,实现了收入的双重增长。”正在地里干农活的村民看着大块的小麦喜获丰收,高兴地告诉记者。
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这块500亩的“大块田”还是零散的“巴掌田”。
曾经的中五行村是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里年轻人少,土地产出少且细碎,有些土地都没人种了,“谁来种地”在村里一度是个难题。如今,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一块田”,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摇身一变,让落后村成为稳定发展村。
“今年,我们村统一流转土地500余亩,承包给种粮大户进行粮食种植,小田成了大田后,耕种管收等环节亩均节约不少成本,收割时间也明显缩短了,土地租金增加只是一方面,农田增产增收更让村民们高兴,今年预计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说起村里的新变化,中五行村负责人周浩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我们还提升了村里破损的主干道,如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像周边的杂草、杂物清理,包括一些水井、管道的修理维护,村里日常就可以解决了。”周浩说,“除修缮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外,我们还抓阵地、兴文化、美村居,致力于改善和美化村庄居住环境,在道路两侧实施了绿化工程,种植400余株红叶石楠,提高了村子的美观程度,中五行村从过去人居环境差村一跃成为现在的二星村,实现全村人居环境大变样。”
如今,通过“一村一块田”的模式,中五行村集体经济强了,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靓了,全村的老百姓都跟着“一块甜”了。
“一块田”带来的这种良性“化学反应”不仅仅作用在中五行村。
走进后孟村,“大块田”内一排排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整齐,大棚内一垄垄苦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孕育着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近年来,后孟村通过整合村集体闲置、低效土地,将小田、散田并为“一块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苦瓜种植项目,借助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产品质量,带动村内村民20余人就业,预计年产苦瓜籽8000余斤,可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实现村民集体双增收。除收集苦瓜籽外,目前,该村正积极探索苦瓜肉深加工行业,做好苦瓜深加工文章,持续放大苦瓜价值,让大棚内原本苦涩的苦瓜成为助力当地村民致富的“甜美”瓜,让每位村民尝到“一块田”带来的甜头,让全村百姓跟着“一块甜”,真正实现富裕了“小家”,发展了“大家”。
目前,王庄镇正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稳妥推进,将土地“化零为整”,将农户碎片化的小田块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土地,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小田并大田”规模化连片耕作。对于土地资源丰富、有流转条件的村,该镇积极鼓励探索“一村一块田”试点,通过合法、自愿的方式进行流转、换田、并田,坚持分类施策,制定自主经营、托管服务、契约管理三种经营模式,实现“小田并大田”,由集体统一经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增收致富。
“小田并大田”,农民好耕种。近年来,曲阜市进一步引导各村整合土地,聚焦“一块田”改革,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规范操作程序,精心选择改革村,精准把握政策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特色种植产业,逐步带动全市产业调整。“一村一块田”改革蹚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子,撬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