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5日
第03版:

我在王杰村的岁月

金华

1974年8月,我们打起背包,挽起裤腿,雄纠纠、气昂昂地来到金乡县城北的英雄故乡王杰村,开始了长达4年的插队生活。

王杰村有4个自然村,划分6个生产队,总人口900多人。我们36名知青分在6个小队,我被分在180多人的6小队。我们的到来,给王杰村带来了青春的活力。

十七八岁的年纪,在家没做过饭,自己做饭吃就成了第一道难题。房东大婶看我们不会做饭,就把自己家做好的饭菜拿来给我们吃。但为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她又开始手把手教我们和面、蒸馒头、擀面条、炒菜等。我们从不会做饭,逐渐成了会粗细粮搭配做面食,煮饭、炒菜的小能手。

“早起三点半,地头两顿饭,田间学理论,夜里加班干”,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有一年春节,因大干快干与时间赛跑修水渠,大年初一没放假。每逢佳节倍思亲,晚上我们几个商定还是回家看看。就步行回家,在家呆了几个小时,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家人,迎着凛冽的北风,看着天上的星星返程了。天刚蒙蒙亮,我们的身影就出现在水渠工地上。

每天早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天空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晨雾,我就起床了,挨家挨户收尿肥。挑着20公斤的粪桶,摇摇晃晃地往返于村庄和田间。村民们都说,就是农村的孩子也做不到,真的了不起。

每逢冬季都有挖河任务,我和男青年一样,积极报名参加。工地离村大概有三四公里路的样子,每天天还不亮就要上工。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工地上,女青年们架起推车,顺着拖拉机的牵引绳,从河底往河坡上推,一干就是一天。手冻肿了,脸上长了冻疮,也从不叫苦叫累。房东大婶看到我又红又肿的双手,心疼地缝了一副棉袖筒送给我。接过袖筒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看着她那慈爱的眼神,天气虽然很冷,手脸也阵阵地疼,但心里暖暖的、热热的。

下乡第二年的冬季,奎星湖清淤,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大家都不甘示弱地跳入河中,挥锨挖泥,干得热火朝天。毕竟数九寒天,不一会儿就冻得打哆嗦,上岸时两腿青紫。回到家里,老母亲看到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的膝关节还时常隐隐作痛,回想起来可能是那时落下的病根。

有一年麦收,我刚学会开拖拉机,就在场里拉着石磙碾轧麦子,兴致来了,就直接开着上路,去地里拉麦个子。当时拖拉机挺稀罕,小孩子们见了,争先恐后往上爬,我还挺得意。

开到一个水坑边的时候,心里一慌,方向盘不听使唤地向反方向打去,拖拉机直接冲向坑塘。孩子们见状,纷纷往下跳。还好,一棵大树挡住了去路,拖拉机才熄了火。

闻讯赶来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邢永奎,严厉地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不是这棵大树,后果不堪设想,以后千万要注意。”话语中透着的都是对我的爱护,没有多少责备的意思。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我都会三思而后行,再也不鲁莽行事了。

在王杰村的那段岁月里,我们从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插地瓜、割麦子、打场、扦谷穗、掰玉米、犁耙地等各种农活。我们还成立了知青宣传队,利用空闲时间编排节目,为村民们演出,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还有幸成为了英雄王杰纪念馆的讲解员,从英雄的事迹中汲取营养,在思想上、身体上磨炼了自己。

因为表现突出,下乡不到一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我心里格外激动。举起右手,握成拳头,庄严宣誓,那铮铮誓言激励着多少党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勇往直前,勇挑重担。

1976年8月,我自愿报名去更艰苦的村队接受锻炼。受组织委派,我们一行8人知青组,在带队干部的率领下,来到了当时城关公社北大门的十里铺。我担任了十里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又一段新的岁月……

■刘帝恩 摄影

2024-06-15 金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4070.html 1 我在王杰村的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