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第03版:

为啥叫“端午”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为啥叫“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就演变成了“端午”。端午节曾有节日“别名之最”的说法,有端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等20多种。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吃粽子等,流传于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被用作祭祀。晋代,粽子成了端午节庆食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做香包

香包,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和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

端午节做香包主要是为了辟邪驱瘟、保命吉祥。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疫病和邪气最容易侵扰的时期。因此,人们通过佩戴香包来辟邪驱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2008年,香包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它不仅是个人装饰品,更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插艾草

“端午插艾”是民间传下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古人插艾草用以驱毒、辟邪、招福纳祥。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梁琨 整理

2024-06-11 为啥叫“端午”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3665.html 1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