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6月6日讯(记者 杜文闻)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邹城专场,介绍邹城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措施成效。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邹城市深入实施“百区千村”三年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年被评为全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表现突出县,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在邹城召开,今年5月17日城前片区成功承办全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议。
邹城市立足镇域资源,坚持差异化打造、梯次化推进。大束镇突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被评为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城前镇突出“两山两化”,为齐鲁样板打造积累邹城经验。突出因地制宜、多元带动,积极向社会资本找资金,向国企平台找资金,向金融主体找资金,向各级政策找资金。大束、张庄、城前等镇,积极吸引浙江中图、山东投闲、中恒控股等社会资本,持续开发大洪沟、上磨石岭、越峰等特色古村落。突出生态打底、服务至上,创新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四季战役”,生活垃圾、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等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打造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0余个。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据邹城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邹城市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77.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1.6亿元,增幅均居济宁市第一位。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8万亩,粮食生产工作获济宁市通报表扬,被评为全省小麦玉米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县、全国玉米大豆病虫草害防治试验示范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7万平方米,年产加州鲈鱼2100吨,邹城市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提质改造2.1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万亩。
山东省“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成功落地,鲁西南运载批量最大的粮食烘干项目在邹城投产使用。坚持以“工业思维”抓农业,培育工厂化、智能化食用菌生产组织20多家,年产鲜菇38万吨、产值达到35亿元,邹城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市、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市、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等荣誉称号。看庄土豆、峄山桃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认证绿色食品6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企业品牌达11个、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2个、“好品山东”品牌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