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08版:

让烹饪走入小学生课堂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洸河中学 宋宁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朱凯

教育部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烹饪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感知劳动、体验劳动、增强生活技能等方面将开创一个全新局面。

国家政策要求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充分强调了劳动课作为独立课程的重要性,这对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烹饪与营养”课程已然成为中小学生劳动课的必选内容,需要学校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各学段学生设置不同的劳动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劳动能力。

信息技术在劳动课堂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学校每个月都会有“烹饪与营养”劳动主题活动,结合每个星期的“烹饪与营养”课程内容开展,主要在3至5年级进行。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第三学段的小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基础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初步形成不畏艰辛、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烹饪与营养”实操课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演示、学生实操为主,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后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校应积极响应《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国家提供的多媒体信息教育设备和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等,教师在课前将相关教学资源、本堂课所需要制作的食品操作过程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至家长群或者班级多媒体设备平台。

学生在课前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整个食品制作的操作流程并从中寻找操作难点,通过观看视频,尝试制作。老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过程和最后成果在父母的帮助下录制或者拍摄成视频(图片)分享到班级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堂堂妙趣横生的劳动课,学生们不再单纯地从书本汲取知识,劳动让他们有了参与感,加深了对知识与劳动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劳动观,也就达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通过资源的共享,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上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讲述烹饪流程以及自己对食品制作的心得,让他们分享参加劳动的获得感,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烹饪等劳动实践活动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烹饪的制作要点、食材的准备、家用电器的使用等知识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三维立体画面、PPT 或以视频等形式来实现;教学内容可以借助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云课堂、班级群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解决了课堂的局限性,还拓宽了“烹饪与营养”学科教学的渠道。这种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有延续性和参与性,有望成为学生真正愿意上的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的优势凸显。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体验感;教学资源网络存储空间大和时间较长,完全能满足大量学习资料的上传、储存、分享等,方便学生观看和回顾;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延伸至课下,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烹饪与营养”教育教学中,云教室、家长群、班级信息化设备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烹饪实训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实现了从课堂到课下的无缝链接,缩短了学生成长的空间,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024-06-0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3473.html 1 让烹饪走入小学生课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