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南站中学 张子龙
落实“双减”政策,在于“减负提质”。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变革传统课堂,生成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抓好几个课堂常规,下面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来谈谈课堂的几个基本常规如何更好地落实,进而打造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前需要提前进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时进行说课,其他成员相互补充,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探究、教学流程、有效的作业设置等。对于需要处理的“困惑”点,还要反复推敲研究,找到突破的办法。比如《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理论性比较强,就需要在集体备课时探讨如何由浅入深地讲解透彻。任课教师借助教师用书,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是关键。
形成符合班情和学情的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要形成适合学生并易于接受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设计时,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创设情境化教学,注重大单元设计,努力做到先学后教,要科学设计驱动课堂教学的问题,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思维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施教。《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回顾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又要设计探讨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提前一天让学生复习巩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上课时通过竞赛答题的方式,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加以总结。
用好课前3分钟,创设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督查学生候课情况。提前安排学生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工具准备——课本、知识点、同步或智慧学习、双色或多色笔;二是内容准备——3分钟交流组内预习情况,学习小组长组织。候课时,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情况,主动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真正了解课前的学情,上课讲述、探讨,有的放矢。
注重课堂的仪式感。上课时,要有师生互相问好的环节,站姿要端正,声音要洪亮。课中,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不允许学生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时刻凝心,紧跟教师讲课节奏。下课,要有道别语,让学生强化巩固落实知识要点。这样就能让课堂环节更完整、更紧凑,形不散、神更聚。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口头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规范性表达——运用学科术语,按照作答要求和程序,严谨作答;简洁性表达——不说废话,不重复表达,以最简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高效课堂是在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形成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不断优化历史课堂,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