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朱传健) 今年以来,济宁市体育运动学校坚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围绕“安全生产、作风建设、训练输送、强化管理”四条主线,以创建“全省一流体校”为总体目标,积极备战第26届省运会,实施学校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全力推进市体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抓住关键领域,规范管理,防治结合,筑牢防范安全事故防线。工作中注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认真组织排查风险点,加强枪弹库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校园巡查,在校园内设置巡更点,加大巡更频次和密度,进一步加强消防人员的校园巡查,强化门卫值班和校园巡逻,防止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
狠抓训练工作。一方面,加强教练员业务学习,做好一线督导,检查教练员教案、训练计划,要求严格按照训练计划,上好每一堂课,确保训练效果。特别是按照第26届省运会规程总则草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增加训练时间。各项目每天坚持出早操并鼓励增加晚间训练,确保学生每天两练或三练,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能力的提升。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对抗交流模式,提高训练成绩,积累比赛经验。
提升教学工作质量。深挖自身资源的同时,组织数学、语文、政治、英语四门主课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组织开展各科教研室交流学习活动,增进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坚持德育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德育案例研讨;组织各科教研室进行“课改”,研究制定符合体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设书法、音乐兴趣班,晚上观看红色教育影片。
严格执行24小时无缝隙全覆盖值班管理制度,组建了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练员、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值班队伍,每天对学生在早操、就餐、就寝、校园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组织理想教育、安全卫生教育、法制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训练、学习、生活环境。坚持学生例会常态化,每周评选优秀宿舍、每月评选明星宿舍,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组织学生干部协助学校开展组织活动、卫生检查、安全排查、就寝统计等方面工作,提高管理实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了全校师生安全观念。
营养保障方面,学校食堂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夯实食品安全生命线,以保障运动员营养需求为根本,规范进货渠道,严格采购流程,提升运动员饭菜质量,全力保障运动员营养膳食需求。科研保障方面,组织开展了运动员各项身体机能测试,为选材、训练提供参数指标;做好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康复及流行性疾病诊断治疗等工作,有效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