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2日
第04版:

夏天的节日

张辉

夏天是热烈的,小麦经过四季的成长,在夏天成熟。孩子们像小麦一样,秋天入学,经历过寒冷的冬季,温暖的春天,在火热的夏天迎来毕业季。

童年的麦收季,不像今天收割机一会儿工夫就收割完了,把脱好的麦粒送到家门口,晒在自家的房顶上。等播种机到地头,把玉米播种完,就把抢收抢种的麦季忙完了。

童年的麦季是热闹而隆重的,小学生有十天八天的麦收假。母亲的准备工作从很早就开始了,她会在菜园里栽几棵莴苣,磨点面粉摊煎饼,准备收麦的时候吃。母亲所有的心思都用在麦收季节,父亲的准备工作会在集市上办齐,“开场扫帚,扬场的锨,木叉、簸箕开收的镰,草帽年年买新编”。这是父亲要在集市上置办的麦季,隆重而庄严。

村前有一片菜地是麦收的麦场,通常这里就是种土豆,麦收前把土豆刨了运回家,就把菜地整平洒上水扬上麦糠,用石碾一圈一圈把地碾平就是麦场了。一家一块连在一起,就是整片麦场,如果夜晚来场小雨,那碾平麦场就会省时省力。收来的麦子,要在这里打场脱粒晒干。

父亲的镰刀挂在窗棂上,天亮前拿出磨刀石,把镰刀磨锋利,就带着磨刀石和水先到麦田去了。母亲开始喊我们起来割麦子,我揉着惺忪的眼睛,跟在姐姐身后走到麦田,父亲已经割了很长一垄麦子。姐姐弯腰开镰割麦子,我在后面捆,麦芒很刺,扎在身上又红又疼。

尽管很热也很累,但一想到母亲会送饭来就很期待,母亲会变戏法送来凉拌莴苣、咸鸭蛋、花生米、炒鸡蛋、葱香油饼绿豆饭 。母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在麦收的时候吃,那份麦田早餐是那样丰盛而难忘,那是丰收的喜悦和祝福,简单而虔诚。

姐姐累了就去找父亲磨镰刀,趁机休息一会儿。父亲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给我们讲故事,有寓言也有民间笑话,只要听父亲讲故事就不觉得累了。不远的大哥们也会过来听父亲讲笑话、讲历史,顺便喝几碗茶。

麦子割完捆好背到地头,找拖拉机运到麦场里准备脱粒。如果拖拉机忙不过来,就用地排车,我们小孩就在麦场看麦子。运完麦子,父亲和姐姐们抢种玉米和大豆。太阳下,炽热如火,父亲的故事总也讲不完,笑声一串接一串。

进了麦场,一盏耀眼的灯亮一整晚,我们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这里成了我们的乐园。只有一台脱粒机,家家户户排号等着,我就一家一家帮着抱成捆的麦子,送到脱粒机前,一排号就是一个夜晚。

父亲是一个很友善的人,无论我把号让给几家他都不生气,唯独一点他让我看好了,那就是俗话说的“让粮不让场”,我不能把麦场随便让给别人家晒麦子,这是自己的地盘。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麦场借给别人家用,自家的麦子耽误晒干,遇到下雨烂掉了,这可是一家人的口粮。能把晒干的粮食让给人家一点,也不能把麦场让出去,我知道这是父亲的底线,也是祖辈传下来的做人的道理。

麦子脱粒后,麦粒和麦糠是混在一起的。这时候,就用上父亲的木锨和小簸箕了。一大堆麦子,父亲要借助风势扬出去,姐姐用木锨把麦子倒在小簸箕里,父亲顺着风势扬出去让麦粒和麦糠分离,这是一个技术活,既要借风势又要技巧。一会儿工夫,一大堆麦子就扬撒干净,长长的一片就像金色的沙丘。

晒麦子的活留给孩子,我们用木耙一遍遍翻晒,还要看天。如果看见乌云就要准备抢收麦粒,大人们就会急忙从田地赶回来,警惕性不亚于一场战争。

这时候,每家麦场上都会隆起一个草垛。我们在草垛前捉迷藏翻跟头,农村的娃娃们个个都是体操冠军,弯腰翻跟头脚下跟踩了白云一样轻,不用怕受伤,不用怕出丑,叽叽喳喳闹得月朗星稀。

麦子晒好,留下来年的麦种,再把最好的交给国家,装进偌大的粮仓。我的父亲是带头人,他是第一个交粮人,每年都是。

麦田依旧在那里。多年以后的我们,已没有了麦田挥舞镰刀收麦子的感觉。一条条宽阔的路面也可以晒麦子,麦场消失了,收割机在麦田走一遍,丰收已稳稳握在手中。那一个个喧闹的麦收夜晚,在岁月的回音里变成故事。那盏麦场的灯化作农家门前的那棵杏树,那成熟的橙色杏子,如同一盏盏桔色的灯笼,在麦收前后,一缕香甜在心间传递。■苗青 摄影

2024-06-02 张辉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3134.html 1 夏天的节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