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2日
第04版:

那片金色

陆以恒

白居易《观刈麦》有诗云:“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诗中描绘了麦熟时节,农人全家男女老少去田中割麦子的情景。谚语曰:“麦熟一晌,虎口夺粮”,麦收时节是农村最忙的季节了。少时的记忆中有很多大人收麦子的画面,而我印象最深的竟是一次拾麦子的情景。

那年,三姐要跟前院的邻居二奶奶去拾麦子,我百般央求终于得到母亲的同意跟着一起去。天蒙蒙亮就出发了,我们5个人,除了70多岁的二奶奶,都是孩子,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八九岁。

那时的生产都归生产队统一管理,青壮劳力都必须跟随生产队统一劳动,只有老人和孩子才是闲人,但私自捡拾庄稼也是不允许的,也不敢到自己所属的生产队去拾。小麦在那时属于细粮,是家里难得一见的稀缺粮食。

拾麦子的地方离家很远,二奶奶穿着她那件一年四季都不离身,洗得发白的藏蓝色对襟褂子,一双裹着绑腿的小脚走得那么快,我们跟着她爽朗的笑声一路往前跑着。二奶奶是我们邻居里的能人,她总能知道哪一天哪个生产队哪一块地放行,带着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们一起去拾麦子。

我们走在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路的两边都是成熟待割的麦田,一眼望去,像一片片金色的波浪。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跨过小溪上的一座生产桥,桥北的一块麦田就是这天要放行的。

割麦子一般都是要趁天没亮,露水没干透就开始的。太阳升高了,麦穗头容易折断掉落。我们到的时候,这块地的麦子已收割了一大半。麦田里正是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金黄的麦子在青壮劳力飞舞的镰刀下,一片片被割下,打捆运到地头。灿烂的阳光,金色的麦田,伴随着劳动者黑得发亮的赤裸臂膀,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面。

拾麦子也是要讲规矩的。一般生产队收麦子要有几道程序,先是在地里收割,同时组织运送到场院,然后是复收。复收是指收割以后,组织社员排成一队从田地的一头到另一头捡拾遗漏的麦子。复收一般有两次,尽可能减少遗漏。然后,才可以进入麦地捡拾。

我们到的时候,已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围在麦田的周围,时有不讲规矩的老人和孩子趁看管人不注意,快速溜进地头捡个麦穗,被看守人员发现后大声训斥。

太阳升高了,阳光火辣,麦穗爆裂,燥热袭来,在田边焦躁地等着放行。时间还早,我们几个孩子竟找到了避暑的地方。麦田的南头,就是一条三四米宽的小溪,两岸铺满绿绿的青草。正是青草茂密的时节,溪水深不过膝盖,水草茵茵,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在水中嬉戏。

我们拨开水草,双手捧起清澈的溪水送到嘴边,一股清凉直透心底,水真甜呀。小伙伴竟在岸边的草丛中发现了一个拳头大的野生脆瓜,我们用溪水浸泡清洗后分而食之,瓜肉涩中带着些许甜味儿。燥热中,我们竟体验到了古人“瓜李漫浮沉”的清凉。

终于等来了放行,生产队长一声吆喝:“放行喽!”顿时,等在田地四周的几十个老人和孩子,低着头、弓着身,箭一般冲向空旷的麦田。金灿灿的麦茬地里,老人和孩子挎着各式各样的篮子,拎着各种各样的口袋,眼睛盯着麦茬间的每一个空儿,唯恐漏掉每一穗金黄。

二奶奶特别有经验,她带着我们专往地头停车装运麦子的地方去,成熟的麦子装车捆扎会掉落些麦穗,留下的麦子也多。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捡拾,偌大的田地里,几乎再也找不到麦子。

二奶奶收获最大,麦子装满了一个竹篮子和大半个口袋。三姐捡拾了满满一篮子,我也收获了半口袋。正午前,我们或挎或背着战利品,跟着二奶奶,兴高采烈地回到家。

看着三姐和我捡拾的一小堆金黄的麦穗,娘的脸上笑开了花。麦穗被铺在院子的一块平地上晾晒着,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一片金黄的光。

几天后,我们吃了一顿白胖胖、香喷喷的白面馒头。

几十年过去了,那火辣辣的太阳,明晃晃的麦茬地,清冽冽的小溪水,院子里那一小片金黄的麦穗,白胖胖、香喷喷的馒头,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2024-06-02 陆以恒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3132.html 1 那片金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