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取得成绩受到称赞时,往往谦虚地说:“雕虫小技,不足挂齿”。“雕虫小技”是个成语,用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雕虫小技,语出《隋书·李德林传》:“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初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雕,当然是刻的意思;虫,是什么呢?虫怎么能被雕刻呢?原来,这里的虫,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虫子,而是虫书——汉字古老的一种书写体。如果说美术字是现代装璜艺术中常见的变形汉字,推其伊始,应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虫书。
虫书,亦称鸟虫书、鸟虫篆。旧金石著录多称为“奇字”。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虫书盛行于吴、越、楚等南方诸国。秦汉时期,虫书因其华丽的装饰性,成为当时公众所追捧的对象。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叙》中,即有“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的记载。到了王莽统治时期,则将“秦八体”变成了“汉六体”,《汉书·艺文志》中云:“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说明当时虫书还是大行其道的。虫书亦是西汉学童必习之技。
虫书以篆书为基础演变而成,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特殊字体。开始,它仅仅是在大篆字体的基础上,加一些圆点和波动,或者添一些虫或鸟的图案作为装饰,后来慢慢用虫或鸟的图案直接代替了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或鸟身体之弯曲。
不同时期,虫书的艺术特色又有不同:战国时期,它遒曲盘绕,秀丽挺拔,流动舒展;秦代以后则饱满繁复,茂密奇诡,变化莫测,颇难辨识。虫书这种雕“虫”小字,固然有书写繁难的一面,但它对文字的艺术加工,使文字的使用功能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则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纤巧秀丽风格之先河。虫书除了“好看”,还有“防伪”的神奇功能。
古时,虫书多被运用于碑额铭文、兵器、符节、旗帜、玺印、容器、瓦当之上。如传世名器越王勾践剑上刻的铭文,便是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