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今年的主题是“畅游中国 幸福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济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游客。
济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三孔”和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钟灵毓秀的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千古传颂“孟母三迁”的邹城孟府孟庙、水浒故事的发生地水泊梁山、铁道游击队根据地微山湖,圣地、文化、水乡交相辉映,为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畅游文化济宁,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可以乐享幸福生活,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美好。今天,一场以“畅游文化济宁,乐享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旅游盛宴在美丽的济宁拉开帷幕。
精准发力 提质焕新
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近年来,济宁市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精准发力,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迈出新步伐,全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耀眼新星。济宁已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等多项殊荣。
政策支撑发力 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济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及《济宁市“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实施方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工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济宁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鼓励招商引资、壮大市场主体、支持载体建设、鼓励多业态融合的资金、土地、人才政策。设立1亿元的文化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促进文化旅游投资消费、扶持文化旅游企业与项目、支持艺术创作演出、培育多元融合新兴业态、强化文旅品牌宣传推介等。加大对旅游企业的奖励,近3年分别奖励183万元、368万元、479万元。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了《济宁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建立了旅游智库,邀请了包含国内高校学者、知名旅游机构负责人、市内旅游专家等在内的30位专家,为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业态升级发力 提速景区焕新
济宁市将景区焕新作为旅游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老景区增添新景致。坚持“一景一案”,明确景区经营主体职责,着力提升旅游景区特色化、品质化、智慧化和国际化水平,以“形象重塑、业态重构、转型重生”做优做强一批高标准、高品质友好型精品景区,实现从“看风景”向“微度假、慢休闲、烟火气、夜经济”转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消费业态创新、数字科技赋能、服务品质提升、经营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固本、周边环境优化七大行动;围绕“高标准运维、智慧化景区”,推动“三孔”、微山湖、孟庙孟府、水泊梁山等4个经典景区“破圈突围”,推出万仞宫墙光影秀、水浒裸眼3D光影秀等旅游新场景;坚持“文化润景、非遗活景、演艺丰景、科技兴景”,推进南阳古镇、宝相寺、武氏祠、“运河记忆”等12个传统景区“做优做强”。“运河记忆”等5个产品入选2023年全省高品质旅游产品,打造7部旅游演艺精品,其中《金声玉振》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突出品牌打造和场景提升,推进羊山古镇等85个潜力景区“深度开发”,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等要求,让网红变长虹、流量变留量,以全时段、高密度、强有力的文化体验吸引游客。坚持景区提档升级“当先锋、打头阵、做主力”,构筑全市景区迭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坚实基础。
产业培育发力 优化发展布局
抓好项目建设,探索构建“招引、落地、提升、保障”四位一体全周期项目推进机制,高标准建成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孟苑等一批文旅新地标,积极推进鲁源小镇、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梁山忠义文旅休闲研学综合体等一批牵动性文旅项目。组织全市文旅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推进会,激发各县市区抓好文旅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抓好招商引资,策划重点招商项目17个、总投资196亿元,建立全市在建项目库、文旅企业库、全国重点头部企业库,梳理重点在建项目20个、总投资393亿元,纳入文旅企业362家、全国重点头部文旅企业4家。成功引进灵山集团、华强方特、华侨城等一批国内领军企业,签约东郎(济宁)电影创意产业园项目等一批文旅项目。分类建立全市重点国有、民营文旅企业库,支持文旅企业做大做强,争创新一批省“百企领航”企业。优化政银企合作平台,2023年新增文旅项目贷款12.92亿元,累计发放44.8亿元。
抓好消费带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消费提振年”决策部署,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统筹市级资金6000万元,配套县级财政资金1亿余元用于奖励补贴。2023年以来组织各类文旅促消费活动3000余场,共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893.6万元,带动文旅消费4亿元,推动了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景区+”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入选2023全国旅游促消费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是济宁市10年来首次获此殊荣。大力实施“引客入济”计划,策划“周游济宁”十城百企千里巡回推介会,成功举办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推广活动。深化与中央电视台、抖音等头部媒体战略合作,联合“今日头条”开展“游读济宁”百人创作行动,大型纪录片《武梁祠》于省“两会”期间在北京卫视播出,推出“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系列短视频,引发强烈反响。
产品更迭发力 创新市场供给
研学旅游势力强劲。济宁以打造国内研学旅游领军品牌为己任,政府与市场携手并进,加快研学旅游基地建设,精心策划线路,研发特色产品,全力打造研学旅游新高地。目前,高标准打造了四大研学旅游片区,发展30家熠熠生辉的研学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处、省级22处、市级57处,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举办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等措施,济宁研学旅游已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目前,美丽乡村画卷已在济宁大地徐徐展开,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脱颖而出。泗水桃花节、邹东深呼吸、鱼台龙虾节等活动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打好文旅融合牌,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泗水县《“乡村合伙人”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创新玩法顺应潮流。紧跟时代潮流,联合携程、华为等头部企业举办“周游济宁”旅游线路(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出游领航员计划、寻龙过大年等产品,更新迭代济宁旅游新玩法,引领Z世代网友来济“冲浪”。深化“连点成线”,串联各类文化遗产、自然景区,创新推出既适应背包自驾,又利于旅行社推广的孔孟文化修身之旅、国学经典研学之旅、拜圣习武体验之旅等9大精品线路。同时推出东方济宁“儒韵国风游”等“周游济宁 龙行大运”四大新春游线路、“周游济宁 乡约好村光”四大乡村好时节线路、“研读东方圣地”等“周游济宁 花Young研学”18条研学游线路等针对特定时段人群的主题线路,丰富漫游体系。培育了“运河记忆”、尼山圣境夜游3.0、明故城夜游、微山湖夜航、环西北里等夜游品牌,拓展夜间消费场景。济宁市获评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尼山圣境入选全国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牛楼小镇、夜画八里鑫琦夜巷街区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质量保障发力 促进健康发展
旅游住宿扩容增质。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累计培育圣德国际等星级饭店17家,打造大洪云起等星级民宿21家,建成太白湖露营地一期等网红露营打卡地6家,创建等闲谷等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3家。
旅游设施日趋完善。持续打造高质量、多层级的综合立体旅游交通网络。高效推进旅游公路建设,泗河观光大道、环湖大道东线相继建成通车,有效连接多处旅游景点。梁山、兖州、邹城等4条道路,被评为黄河风景道、山东省旅游风景道。加快构建智慧文旅体系,建成全市重点景区客流监测与指挥调度平台,不断完善“一码游济宁”服务功能,满足游客多元化游览体验需求。
市场监管标本兼治。坚持以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目标,践行“大服务”理念,全要素做好文旅综合服务保障工作。公布“舒心游济宁”旅游服务电话,高效提供旅游投诉咨询服务,第一时间为游客解困纾难。健全旅游协会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健全旅游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全市旅游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