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第01版:

特色产业旺了 百姓腰包鼓了

图为大安镇香菇种植基地冷链保鲜仓库。■记者 杨国庆 摄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张树锋

初夏时节,在兖州区小孟镇梅营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菌菇日渐成熟,几名工人正在进行菌菇的采摘、分拣、打包。

趁着工人们短暂休息的空档,记者与工人李花攀谈起来。今年42岁的李花是梅营村人,为了照顾一家老小,她始终没有外出务工。去年,听说梅营村利用闲置庭院建起食用菌种植基地,她随即向村两委报了名。“这里离家近,既能顾上家,每个月还有1000多元收入,别提多方便了。”李花说。

这两年,小孟镇聚焦“空心村”“荒芜院”“闲置房”等问题,尝试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的首选产业,建设了4个食用菌种植基地,盘活25处闲置宅基地和2处闲置大棚,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兖州区新驿镇的一间蔬菜大棚里,颜色各异的番茄长势喜人。“咱这里共种植了5个品种的番茄,这间大棚里的黄果和红果两种颜色的番茄,是其中的一个品种。你看那边的3个大棚里分别种植的是草莓西红柿、普罗旺斯和酸甜果等品种。”兖州区新驿镇杨营村温室大棚管理员杨守立说,“不管哪个品种的番茄口感都是相当不错的,老百姓都很认可。目前,我们村共有4个番茄大棚,每个大棚可生产番茄3万斤左右,由于采用无公害技术种植,受到各地客商的欢迎。”

除了种植番茄,杨营村还利用换棚轮作间隙,种植了西芹、豆角等蔬菜,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就业增收。“这些特色果蔬不愁销路,都卖到济宁联华、兖州百意等大型商场超市,农产品供不应求。”杨守立说。

记者在大安镇走访时了解到,各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各式各样的特色种植产业,如前官庄村的旱藕种植基地、西垛村的瓜蒌中药材种植基地等。“我们培育了一批可持续、可复制的特色产业项目,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强力保障。”大安镇党委书记杨广喜说。

热火朝天的舞龙舞狮、悠扬婉转的山东梆子、非遗文化现场体验、苗族风情的特色舞蹈……每当周末和节假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便会在兖州区牛楼小镇上演。据牛楼村党委书记朱宁富介绍,牛楼村打造了花海彩田、马桥湿地融合发展的生态宜居休憩地,建立了农产品加工车间,年增收150万元。

在颜店镇史家村,日光大棚、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娱乐体验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每逢节假日,来村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村里的人气和烟火气旺了,周边也开了不少农家乐,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生态饭’。”史家村村民史祥林说。

产业兴则乡村旺,产业强则村民富。近年来,兖州区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持续培育壮大多元特色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丰富食物供给、提升农业竞争力,绘就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4-05-1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1891.html 1 特色产业旺了 百姓腰包鼓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