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第01版:

未雨绸缪保平安

——我市加快城区防汛体系建设和工程改造探访

■本报记者 杨兆锋 扈宏毅

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加快防汛工程修复升级,开展全流程、全要素防汛备汛。

5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如意大桥桥下路南的东郊泵站,看到市城市管理局抗洪抢险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日常训练,防汛物资也已备足入库,泵站已检修完毕。该泵站总排水能力达32400 立方米/小时,能将北起红星东路以南,南至日菏铁路,西起车站东路,东至洸府河,总汇水范围约188公顷的雨水及时排入洸府河,有效解决城区积涝问题。东郊泵站拥有11台移动应急强排泵车,其中500立方米/小时排水量泵车9台,1000立方米/小时和2000立方米/小时泵车各1台,均已保养维护完毕。据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共配备了112台强排泵车,设置城市防汛物资储备库33个,组建应急抢险队伍113支,共计9687人。

今年,我市在排水管道问题整治项目中,首次利用CIPP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提升管道修复质效。在任城区红楠路,几名工人正在进行管道非开挖修复施工,由于高新技术的使用,过去需要两天完成的工作,如今4小时即可完工,且无需开挖路面,保持道路整洁。项目负责人柳兴华说:“前期工人将老旧、受损管网内的垃圾清除后,通过CCTV机器人检测内部受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修复时,将一种玻纤高分子材料软管拉进管道,通过绑扎、打压,使管材与原管道壁紧密贴合,然后使用紫外光机器人在管道中行进。由于管材中含有光敏材料,与紫外光产生反应后可达到固化效果,从而以打造‘管中管’方式完成修复。”据悉,这种高分子材料的刚性和韧性都能很好地满足排水需求,且管内光滑无接痕,利于雨水排流,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后期维护成本也更低。

内环高架沿线积水点改造工程位于任城大道,全长2924米,因原有管网管径较小,无法满足极端天气排水需求,工程在保留原管网的基础上,新建了2米至2.6米内径的雨水管网,采用非开挖顶管技术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群众的影响。“目前参建各方正全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争取尽快完工,投入使用,确保汛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汛度汛能力。”任城区综合执法局防汛设施科副科长张禺介绍。

据悉,市城市管理局全力推进主城区16个防汛工程建设,压实完工时限,倒排工期,制定周推进计划,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每周通报推进情况,确保5月底前投入使用。对全市 45 处下穿式立交桥涵、主城区16座闸坝、65座泵站及易涝风险点逐一明确人员包保值守。同时,借助科技力量,强化对汛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根据水位变化自动启停泵站,并汇集气象、雨污水管网、泵站闸坝运行、河道水文等信息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城市防汛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2024-05-18 ——我市加快城区防汛体系建设和工程改造探访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1889.html 1 未雨绸缪保平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