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定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济宁学院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学校发展和办学模式。
济宁国家高新区是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高新区及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山东省科技金融试点高新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现已吸引4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借助高新区企业密集优势,济宁学院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理念,先后与山推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伊顿液压系统(济宁)有限公司、济宁新思域设计艺术有限公司、山东美猴动漫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等124家企业分别建立了“共同发展联盟”。联盟单位均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高新区大学园公共资源,先后投入300万,建立了实验室、工作室、实训室、机房等,教学设施和条件逐步完善;学校选择与高新区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高年级学生入驻基地,先后有29个专业高年级学生7313人入驻基地学习。入驻专业密切与高新区产业对接、与企业互动,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高新区企业共建发展联盟,将课堂延伸至车间,不断完善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专业成长平台;探索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厚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呈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窗口效应、平台作用,有力促进了学校转型发展。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对助推济宁高新区人力资源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入驻基地的教学单位主动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调整课程目标,把职业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把岗位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既强调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又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以通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职业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
同时,努力培养满足人才需求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近三年,在基地平台下,该校73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外聘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在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开设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针对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为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强化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紧密对接,将有关课程搬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酒店营销实务”课程让学生以作业团队为单位深入圣都国际会议中心、桔子水晶酒店等,亲身体验酒店营销环境、实操酒店营销流程,并在酒店经营管理人员指导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形成分析报告。“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则通过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到兴隆文化园、济宁日报社、贵和购物中心等企事业单位考察体验,参加和观摩导游大赛、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结合课程要求到伊顿液压公司进行教学实践,走进山推公司的生产车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物理学专业组织学生到冠铨(山东)光电公司、元鸿(山东)光电材料公司和半导体照明国家检测中心进行教学实践。
经过不断的发展努力,济宁学院在学生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窗口效应、平台作用逐步呈现。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被评为2017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学校依旧将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不懈努力。
3D打印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学校学生在“徕卡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奖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启动仪式
厚植育人土壤 培养经纬之才
——济宁学院全力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本报见习记者 王卓群 通讯员 关磊 张莹莹
济宁学院坐落在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坚持立德树人。自2007年升本后,学校在综合性办学前提下秉承“博学笃志 择善敦行”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办学类型、地方性办学特色、开放式办学模式、国际化办学视野,坚持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转型振兴、全面推进内涵提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努力下,济宁学院校园文化和实践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自然指数网站更新的2018年自然指数,济宁学院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48位,居山东省高校第13位。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被评为2017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
文化引领 彰显儒家文化育人特色
自建校以来,济宁学院把传承弘扬儒家文化作为育人特色来孕育,不断挖掘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年不断线,努力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时代新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特质的合格毕业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近年来,学校尤其不断强化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一周年、五周年之际,学校先后召开座谈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认识到习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明确了作为孔子家乡的一所大学,要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弘扬传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实现更大作为。
当前,学校上下已牢固树立起儒家文化教育理念,自觉把儒家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了良好儒家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利用儒家文化来教育、熏陶、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起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2017年3月,“打造文化品牌‘论语大会’,创新儒学育人体系——济宁学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儒学与核心价值观’面对面系列活动:以文化人,濡润人生——济宁学院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两个案例,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2018年5月,“论语大会”被评为省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圣地网络文化工作室”被评为省级网络文化工作室项目。2019年5月,学校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首批“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济宁学院为了给学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还精心创设儒家文化校园环境。使学生漫步校园时时处处都沐浴在儒家文化气息之中,感受到儒风雅韵,受到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感染、熏陶,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校园内修建了“先师行教”大型主题文化群雕等,布置了“《论语》名句”树挂,设置了“观欹悟道”文化体验点和《论语》竹简。道路“行健”“博文”“弘毅”“格致”等命名均源于儒家经典。教学楼内设有儒家经典木刻屏、壁报,悬挂儒家经典名句标语等。图书馆以地域文化为主要特色,设有《论语》、孔子圣迹图、六艺图等文化长廊,摆放了《论语》书简、孔子半身雕像、儒学发展历程图、“仁义礼智信”展板等,布置了以“儒学发展故事”等为主题的挂画;收藏儒家文化丛书万余册,建有特色文献阅览室、特藏文献阅览室。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校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搭建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校建设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示范基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条件。学校出台《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 实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程”,开展“儒学与核心价值观面对面”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追求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国传统节日振兴”等文化建设活动,举办“论语大会”“明德讲堂”“文化讲堂”“孔子学堂”“国学达人挑战赛”“戏曲进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编排展演《布衣孔子》等一批儒学文艺精品,让学生受到经典著作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让中华情、书卷气成为圣地学子独特的学识品质和人格魅力。学校打造的“孔子学堂”是全省首批设立的29个“孔子学堂”之一,也是山东省“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现已成为学校普及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同时,借助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平台,主动参与政府组织的高层次活动,与国内外儒学团体建立友好关系,定期开展儒学交流活动,加强儒家文化社会交流。学校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法国蓬图瓦兹大学、韩国平泽大学等国外二十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儒学合作关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示范基地。
《布衣孔子》中演员们精彩的演出
学校学子喜获山东省高校大学生“2017论语大会”冠军
12
秉承传统 做优做强特色师范教育
济宁学院的前身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有着60多年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具有较完备的教师教育专业体系。在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时期,学校就已经开始注重师范教育专业建设,逐步设立了语文、历史、英语、音乐、美术、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体育、心理咨询、现代教育技术、初等和学前等教师教育专业16个,其中语文教育、化学教育等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积极推广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人体生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拥有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自学校成立以来,济宁学院先后为济宁市输送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数万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被誉为“济宁市人民教师的摇篮”。许多奋斗在济宁教育战线上的毕业生,已成为济宁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学骨干,其中不乏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和省级以上优秀教师。
为了推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地共建、资源整合、双向对接、文化建构、分段培养、培训一体”的总体目标,济宁学院积极参与“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利用省教师教育基地,与济宁市共建教师教育学院,搭建“共建、共管、合作、双赢”的合作平台。双方双向聘请师资和开放课程,合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联合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和共同建立教育实习定点学校等。
为了提高注重师范生从业技能,济宁学院围绕“专业教育+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三维”培养模式,设置通识教育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教师教学技能、艺术实践能力等培养教学模块,形成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相互协调配套的育人体系。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施意见》等文件,围绕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四个方面,科学、规范、系统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师教育特色。自2017年起,该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0%以上,其中小学教育专业近三年通过率均为100%;近年应届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考取教师编制率均保持在10%左右。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还认真组织教育实习。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研究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协同创新,将学生教育实习工作与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相结合,通过“双指导教师”制、优质课程共享、实践基地共建等形式,推动教师教育专业与地方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都要经过校内、校外严格实习训练,在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走进课堂,登上讲台,进行“实战”。实习支教活动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工作流程,每批实习支教学生完成任务返校后,学校组织进行总结与成绩评定,形成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实习支教,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不仅增长了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技能和团队意识。
圣脉儒根续千载,杏坛铎声传百年。济宁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心不变育桃李,弦歌不辍铸灵魂,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增强服务地方教育的能力,努力谱写学院的新篇章。
学校师生在新疆展开实习支教工作
首发学校的“论语大会”在全国高校推广
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拜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