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 戴静
在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家校共育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改进。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现状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家校共育逐渐受到重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有了更多沟通和合作。然而,当前家校共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认为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差异: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分歧和冲突;责任边界模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并不明确,这可能导致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以推动“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
首先,加强“双减”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双减”政策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其次,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双方的深入交流。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QQ等社交平台,建立家校沟通群,方便家长和教师随时交流学生的情况。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亲子活动等,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感情,加强双方的信任和理解。
最后,明确家校共育的责任划分,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则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关注孩子的心理、兴趣和特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实践案例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实践情况,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小学通过举办“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这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也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案例二:某初中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家校沟通群,方便家长和教师随时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教师会定期发布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家长则可以及时反馈孩子的需求和问题。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只有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家校共育正在逐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模式。
总之,“双减”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完善家校共育的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同时,也需要关注家校共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寻求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以实现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和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