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兰梅
近年来,任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济宁市体育局的精心指导下,任城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以“短板项目做优,优势项目做强,强势项目做精”为工作思路,以打造优势项目品牌为工作重点,通过扎实推进体教融合,构建协同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为任城区乃至全市的竞技体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任城区体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关键。通过引进高水平教练和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还加大了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送力度,通过科学选材、系统训练、精细管理,为国家和省市输送了一批批优秀运动员。
多年来,任城区体校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在各级比赛中屡创佳绩,为任城区争得了荣誉。在参加的第二十三届省运会上,任城区运动员勇夺3块金牌;第二十四届省运会斩获5金4银4铜;到了第二十五届省运会,更是取得了9.5金13银5铜的优异成绩。
此外,在山东省锦标赛中,任城区田径队、游泳队和体操队也展现了实力,分别获得1金3铜、6金1银3铜和7金3银10铜的好成绩。在国家级赛事中,任城区运动员同样表现出色。2021年,由任城区体校培养并输送的田径运动员解玉强、柔道运动员刘红岩、排球运动员薛锦浩、手球运动员张继伟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共摘得4金3铜。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任城区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后备人才的强大潜力。
推进后备梯队建设
打造特色体育项目
任城区注重后备梯队建设,通过大力推进中小学阳光大课间和“奔跑吧,少年!”“市长杯”“区长杯”“四季联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挖掘和培育区域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积极推动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形成了一批具有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的中小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和体育指导教练。
在后备梯队建设中,任城区注重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享。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校与体育部门的紧密合作,共同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同时,任城区还积极探索由专业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专业、全面的体育知识,还通过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师的执教水平。任城区体育幼儿园近期开通的蹦床、柔力球和武术课程,就是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幼儿的体育活动内容,还让他们在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在体教融合的推动下,任城区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在济宁市中学生体育联赛中,任城区田径项目摘得11金6银7铜,团体总分位列第一;在济宁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中,任城区最终以金牌180.5枚、银牌107枚、铜牌84枚,总分5819.5分的优异成绩,荣获青少年组金牌、青少年组总分、优秀运动员组金牌总分、运动会金牌总数、运动会总分五项第一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总成绩位居全市第一,金牌数创历史新高。
深化体教融合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任城区充分利用体教融合的体制优势,积极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命名、公布训练基地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举办“体教融合——快乐体操百园共建”教师培训班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任城区已命名、公布了18所训练基地学校和1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些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任城区还举办了五届“体教融合——快乐体操百园共建”教师培训班,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了基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
在体教融合的探索中,任城区形成了体育竞技人才选拔培养输送的完整高质量链条。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未来,任城区将继续加大体教融合发展力度,拓宽培养选拔后备人才渠道。通过破除体校独立办学的单一模式,发挥任城区教体系统资源优势,实现体校与普通学校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同时,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保障力度,从政策、资金、师资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