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9日
首页
第04版:

朱溢教授以《唐至北宋时期孔庙释奠礼仪的变迁》为题开启此次专题系列讲座第二讲。他认为,释奠礼在魏晋时期主要用来佐证幼帝或太子的知识及人格养成,与帝位传承紧密相关。至唐代,儒家学术传统的仪式化呈现则成为孔庙释奠礼仪的重心所在。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常祀制度的巩固、孔子先圣地位的确立、从祀制度的确立和州县释奠礼仪的建立。此外,孔庙释奠礼仪还在这一时期明确成为吉礼,并且与武庙释奠礼仪构成吉礼中独立的一类。到北宋,孔庙释奠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受韩愈道统说、王安石新学等的影响,孔庙从祀人员亦有所调整。这一时期,孟子配享孔子,地位次于颜回,荀子、扬雄、韩愈等入祀孔庙,标志着道统学说得到了制度的确立。在地方,各州县孔庙释奠礼仪深入展开,具体表现在春秋二仲行礼、三献制度、神位的安排等方面。

朱溢教授指出,唐代至北宋时期是孔庙释奠礼仪发展的关键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孔庙释奠礼仪在功能、归属、仪程等方面较之前代有诸多转变与完善,并最终完成礼制的定型,由此奠定了中华帝国后期孔庙释奠礼仪的基本格局。

(朱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10-0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843.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