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沐浴着春日的暖阳,行走在济宁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鳞次栉比的农家新居、平坦干净的水泥村道、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村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呈现在眼前。
去年以来,我市以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为抓手,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勇闯新路径、奋力走在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5个,市级示范区107个,县级示范区155个,省市级和美乡村1310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乡村美了、产业兴了、村民富了,“百区千村”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秘诀在哪里?答案就在当下济宁乡村不断上演的蜕变故事里。
产业旺起来 村民富起来
走进高新区王因街道台庄村,1300余亩现代化葡萄种植大棚在道路两侧列队欢迎,玉兰花开得格外抢眼,不远处一幢幢小楼房拔地而起,文化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全国文明村镇”魅力无限。
台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玉志告诉记者,台庄村充分发挥距离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葡萄采摘园、富硒桃园、珍木园等园区,形成以葡萄种植、高效农业、文旅休闲为特色的综合业态,年收入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分红3000元,带动附近村民就业100余人。去年,台庄村在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节基础上积极探索直播电商,单场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0万。
邹城市城前镇南部山区越峰山下的灵泉山茶园里,茶农们正在对茶园进行早春的管护。“灵泉茶园面积1500余亩,是马兰山村的集体经济产业。我们的茶叶经过有机认证,黄茶、红茶分别获得了国家级赛事金奖,去年村集体仅此一项增收94万元。”茶园负责人公方华骄傲地说。
小茶叶的背后是城前镇产业振兴的大文章。不仅仅是茶产业,近年来,城前镇突出示范打造,在南部越峰片区重点做好“一山一水一古村”文章,大力发展茶、渔、甘薯等特色产业,建成了灵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招引建设了落差120米、长5公里的省内最长生态漂流项目,带动片区内村均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我市突出产业带动、强化多元融合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体化推动龙头企业培育、质量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新创建17家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33 家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依托“济宁礼飨”公用品牌,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出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条措施,列支5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人才留下来 技术用起来
在泗水县龙湾湖景区有一家“虎咬瓜”网红店,老板孔圆是泗水县本地人,说起当初从城市回到乡村创业的经历,孔圆记忆犹新。“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作。2020年,我来到龙湾湖景区游玩,被这里的环境深深吸引,就想着能在这里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也不错。当得知这里正在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时,我更加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
回乡后,孔圆立足当地甘薯特色产业,在圣水峪镇东仲都村文创街区创建了“虎咬瓜”品牌,小店主要经营由甘薯制作而成的各色零食糕点。孔圆告诉记者,“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县里和村里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去年‘虎咬瓜’品牌线上线下的销售总额在70万元左右,预计今年能达100万元。”
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人才力量不可或缺。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破解“乡村引才”难题,以创办企业、集体组团、知识技术入股方式等方式,引导各方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共招募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海蓝科技公司等各类合伙人510人,成立企业76家,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走出了一条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高素质农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3年,我市共培训农业生产经营从业者11564人次。
“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我不仅掌握了专业技术,还改变了在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传统观念。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已成为省级示范社。”黄红雷是济宁高新区红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多次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他学以致用,通过红薯脱毒种苗+技术服务+鲜薯供应链配套的模式,为周边近万亩红薯种植户提供全程保障,种苗和鲜薯输送新疆、内蒙古、北京、海南、广东等地,年经营收入700余万元,带动周边150余户农民增收。
环境好起来 乡村美起来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天蓝、水清、地绿已成为济宁“标配”。随着“百区千村”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你看,俺们村现在多漂亮,村内道路平坦宽阔,村民家里窗明几净,墙体彩绘生动活泼,健身广场设施齐全,就像一个‘花园村’。”说起爱湖村的变化,村民刘杰有感而发,“从前俺们村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村里越变越美,环境越来越好,俺们住着别提多舒服了。”
爱湖村为1976年渔民上岸陆居所建,坐落于微山县城南部,东临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靠京杭大运河,南接昭阳湖水域,村民生计以水产养殖和内河航运为主。近年来,爱湖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全村生活污水处理、改厕、安全饮水、垃圾分类、弱电入地、道路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美化、气代煤和幸福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船社、风荷苑、渔艺坊、绿化美化等旅游景点;建设了污水处理科普馆、红帆驿站、创意AI社、历史文化展馆等游学研学基地。昔日偏僻破旧小渔村如今已变身大运河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堤顶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也通到家门口,现在出行方便多了。”鱼台县王鲁镇李集村村民孙莎莎直言,之前村庄临河,交通闭塞,如今堤顶路就在村边,村里的毛木耳等农产品外销更畅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路通民富起新景。近年来,鱼台县坚持乡村振兴、生态水系、农村路网一体推进,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全域水系治理统筹谋划,以堤代路,新建“四好农村路”141.6公里,新增沿河公交线路5条,新设沿河公交站点46个,实现了全县234个行政村公交运行全覆盖。“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一体化路网,让沿河村庄交通闭塞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生态宜居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锚定“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目标,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三大行动”,聚力突破生态强市,加快建成更高品质美丽济宁。截至目前,共建成省级和美乡村269个,市级美丽乡村1041个,美丽庭院覆盖率近40%。
党建强起来 民心聚起来
日前,记者来到被当地村民誉为“田园式村庄”的汶上县白石镇夏村。行走在宽敞平坦的村庄道路上,吹拂着乡野间的阵阵清风,欣赏着村内粉饰一新的砖瓦墙壁、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色彩绚丽的文化墙绘,好不惬意。
夏村位于昙山南侧,以山地丘陵为主。在没有区位优势、缺乏资源禀赋、没有集体积累的情况下,振兴发展的路子应该如何走,成为摆在村党支部班子面前的一大难题。他们多次去先进村考察取经,经过不断学习、不断印证、不断摸索,最终明确了“绿色发展、靠山富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路,提出了“村南花香、村内饭香、村北果香、茶园茶香”的发展布局。2016年,村党支部率先领办了合作社,将200亩林地和300亩山地收归集体,赢得了集体发展的“第一桶金”。同时,统筹利用乡村山、水、田、林、草等全域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民间工艺、传统民俗等地域文化资源,引进了祥河茶业、鲁昙旅游等经营主体,打造了品茶室、现代茶叶示范基地等,培育起鲁昙百合、昙山云搂茶、夏村根雕等多个品牌,建成集研、学、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昙山生态有机茶园1000余亩。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5万元。
从负债累累、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夏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省级旅游特色村。
夏村的蝶变,正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累计评定五星级党支部6377个、“示范”村党组织1419个、“创优”村党组织2454个;推动“示范”村和“强基”村结成互助帮促对子172个,开展结对帮促活动2063次;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144个,覆盖行政村885个,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文化“活”起来 乡村火起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月10日,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的亲子读书班在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孩子们在国学教师的带领下,共读儒家经典、品读国学之美。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阮家村都会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围棋、象棋等比赛趣味十足,国学课堂、亲子阅读、家风家训等项目内涵丰富,“守护朝阳”“相约黎明”等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孩子是阮家村的未来,文化振兴,就得从孩子们抓起,从源头上重塑村风民风。”阮家村党支部书记孔德广道出曾经最担忧的教育问题,2020年村里13个孩子参加中考,只有1人考上了高中。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成长成才,村“两委”当年便投资80余万元建设了图书馆、辅导教室及接送学生候车室,开设了象棋、围棋、国学阅读、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课程,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11名参加中考的孩子有9人被录取。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曲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我们要学好用好儒家文化,让孩子们更优秀,让老人们更踏实,让每个村民更幸福。”孔德广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我市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持续激活儒家文化“源头活水”,不断释放文化“两创”蓬勃动力,全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形成了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宁经验。如今,在“两创”加持下的文化振兴,不仅符合农村特点、贴近群众喜好,更提振了乡村发展的“精气神”,让美丽乡村处处充盈着“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