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节了,也到了娘的忌日。娘很可怜,很小的时候,姥爷和姥姥都去世了,就特别喜欢有老人的家热闹,有人疼,有人爱。所以,找了父亲家,有4个老人,父亲姐妹4个,一大家子人,可真是热闹了。但并不像娘想的那样好,那样亲昵。那时候,家里很穷,做一顿饭,等到老少吃完,到娘吃饭的时候,剩下的也不多了。
娘是个很孝顺的人,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来给老人买吃的穿的。记得那一次,娘买了两个刚下来的新鲜面瓜,说是先给老爷爷家送过去一个,然后这个,我们姐妹分着吃。谁知舅妈路过我家,娘又给舅妈一个,带回去给舅舅。毕竟当年是舅舅让娘去上学的,虽然没能让娘上大学,但是娘也一直感激,牵挂舅舅。
剩下这个面瓜,娘让我给老爷爷家送去。眼巴巴地看着面瓜捞不着吃了,我心里生气,也不能说什么。那天不知怎么了,我从娘手里接过面瓜时,一下子掉在地上,被跌成了七八块,我也傻眼了。
娘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揍了一顿。之后娘又心疼地抹着眼泪捶打着自己,又把面瓜拾起来,冲洗干净分给我们吃了。我家每次做好吃的,娘就先让我给老人送去,然后给父亲留出来,想着这个挂着那个,从来也没为自己想想。
娘是个知识丰富的人,学习成绩优异,就是因为姥姥去世早,舅舅家没人看孩子,大字不识一个的舅妈不让娘上学了,给她看孩子。娘是个豁达的人,从来没怨恨舅妈,还教着她侄女学习,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我知道娘心里有个结,自己没能上大学,是个遗憾,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时常嘱咐我们好好学习,来完成她的心愿。
爹成天在外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娘操持,照顾老人孩子,下地干活。空闲时,做一点加工活,再赚一份钱,贴补家用。娘总是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落下一身病。为了省钱供我们上学,不到实在坚持不下去,娘不舍得买药吃。病一拖再拖,最后无法医治,娘离我们而去了……
又是一年了,祭奠娘的日子,摸着那本娘省下买药钱,给我买的诗集,思绪万千,含泪为娘写下许多诗篇,来告慰娘的夙愿和牵挂。
又是一年清明了,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扫墓,荡秋千,插松枝,撞鸡蛋,扎花圈,很多的习俗在记忆里呈现,娘做燕子的情景更是难忘。
选出来头等的面粉做面燕子祭祖,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怀着感恩去做,也是一种孝心,是对以后美好生活的憧憬。娘用自己每次做馒头留下来的酵母,用温水泡了,加水澄几遍,加上面粉搅拌均匀,醒上四五个小时开引子,再和上面揉匀。
那个时候不舍得买白糖,就放上几粒糖精,一样甜滋滋的。做燕子的面必须要硬,做出来才能有形。娘用剪刀熟练地剪着燕子的翅膀,向上一别,搭起来,然后把花椒粒给燕子按上当眼睛,看起来黑溜溜的,像真燕子一样。
我就帮着娘揉面,顺便学着做燕子。听着娘给讲述寒食节的来历,不由得张大嘴巴,追问着后来呢?深深地为娘知道的多而敬佩。
那时家里很穷,醒好的燕子上锅蒸熟以后,娘挑出来最好的燕子上坟祭拜祖宗,回来之后就送给老爷爷老奶奶吃。剩下的几只,每个人自己挑选一只。
我家里有棵松树,老人都说清明节的时候折一块松树枝,插在头上会聪明清醒的。老爷爷不喜欢别人折我家的松树枝,就跑到我家门口看着。娘呢就说:“这人家好不容易来了,就折一块儿分分吧,来年还能长出一块大松树枝呢!”
清明节的早晨,娘会煮上提前攒着的鸡蛋、鸭蛋、鹅蛋。放在饭罩子里,让我们姐妹几个大把抓,能抓几个算几个。为了多抓几个,我演练了好久,怎么样能多抓几个。然后舍不得吃,偷偷放书包里,去和同学们碰鸡蛋。我都对着阳光仔细辨认过,哪头不缺食就硬,那样撞不破。谁的鸡蛋不破谁就赢了,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村东头靠场院的十字路口,几个壮实的大男人刨好两个大树窝,找来两棵高大直溜的松木窖在树窝里。然后在松木两顶端拴上大粗绳子,这样一个大大的秋千就竖好了。胆大的就争先恐后地坐上去荡,绳子两端还站着两个推秋千的,一拨老高,看得我心惊胆战。
最让我自豪的,是为先烈们折纸花,扎花圈。娘心灵手巧,在家里找来粉色的皱纹纸,裁成1厘米宽,来回折,折了十多条。然后横竖铺好,中间用细绳扎起来。然后再把折好的纸条伸开,蹙起来,就成一朵纸花了。
我就把娘折好的纸花拿到学校交给老师,老师就把收起来的纸花扎成花圈。清明节的早晨,几个人抬着花圈去给烈士扫墓,把准备好的祭文拿出来朗读。那一刻,庄严肃穆,被先烈们感动着,激励着。
又是一年清明了,我也学着娘那样做燕子,用心去做,不由得感叹母亲的心灵手巧,怀念母亲的知性善良,才华横溢,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虽然都是小时候的事了,但在记忆里却是永恒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