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3月中旬,在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济宁能源首艘80米油气加注趸船成功下水,进入了水下舾装的新阶段,山东造首条清洁能源加注趸船进入交付倒计时阶段。船舶交付后将被固定在京杭运河航道沿岸,为过往的船只提供LNG燃料、柴油加注及生活配套服务,将成为京杭运河上重要的“水上服务区”。
首制80米油气加注趸船成功下水标志着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建成投产,为山东港航物流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对山东内河航运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九项重点任务”首位,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传递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今年以来,乘势而上的济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聚焦聚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发挥“九大优势”、实施“九大战略”,创新突破制造强市、数字经济、扩内需稳增长等“十项重点任务”,更大力度实施“八大民生工程”,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取得新成效。特别是持续抓牢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政策落实落地,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1至2月份经济平稳开局,呈现稳中提质良好态势。总的来看,全市经济运行实现了良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增势较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长期向好基础加固夯实。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学精准谋项目、抓项目”部署要求,聚焦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长期抓、持续抓、动态抓,持续推动项目储备建设工作。今年共谋划省市县亿元以上项目1458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34个、总投资2145亿元,投资过百亿元项目7个、过50亿元29个。年初,为加快推动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筛选出 183 个项目参加 2024 年春季全市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总投资 1488.4 亿元、2024 年计划投资 467.8 亿元。其中 70 个项目纳入全省现场推进会,总投资908亿元,涉及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从投资规模看,项目单体平均投资规模 8.1 亿元,均为亿元以上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为我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创新突破制造强市。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修订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在今年的工作推进上,突出了创新提升“链长”制、创新建立产业发展智库和创新一线推进机制。在工作重点上,我市加力突破核心产业链发展、加力突破工业技改、加力突破新兴产业和加力突破科技创新驱动。今年前两个月,全市工业生产增势较好,重点领域支撑平稳;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强化企业运行监测,开展干部驻企帮扶,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向好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建平台、育主体、优生态,精准高效赋能产业发展,力争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在金乡县鲁特电工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目前生产的储能一体舱是公司的主力机型,开年之初,公司就接到了来自西藏、新疆、山东招远以及海外的一些订单,共计5000余万元。现在公司开足马力生产,确保设备能如期交付。”公司副总经理刘向阳介绍道。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鲁特电工紧紧围绕绿色低碳科技赋能,通过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与专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加快技术升级,利用新开发的多种新型智能变压器产品,积极开拓市场,实现了新年“开门红”。
春意盎然的济宁大地,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工作盯着项目干,围绕先进制造、数字经济、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推动“项目接续落地、投资持续拉动”,更加坚定了济宁乘势而上、攀高比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